“泥黄金”守护者:大球泥现存世仅百吨 须审慎动用
大球泥原料
滕召华将用大球泥塑造的释迦牟尼佛瓷塑像赠送给星云大师
中新网长沙11月13日电 题:“泥黄金”守护者:大球泥现存世仅百吨 须审慎动用
记者 邓霞
“大球泥是天然的,而且是绝迹的,它的存世数量现在仅剩百余吨,极其珍贵。”被称为大球泥“守护者”的滕召华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每年只用一两吨大球泥,这批“泥黄金”也只够用五六十年,一定要审慎动用。
大球泥矿源稀缺有“泥黄金”之称。据了解,目前全球仅发现两座大球泥矿,一矿在英国,一矿在湖南洪江。英国矿源早在二战时就已绝迹,而洪江矿源也因上世纪醴陵为制作“国宴瓷”等泛滥挖掘而矿源绝迹。如今存世的也仅仅是三十年前挖掘资源中零星珍藏下来的。
近十几年里,景德镇、上海、北京等各地的商人曾怀揣淘泥的发财梦重返洪江寻找大球泥,但每次都无功而返。滕召华说,他是这个“淘泥”大队中最后一个幸运儿。
数年前,滕召华偶然买了几个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瓶子。收藏过程中,他逐渐加深了对醴陵瓷的了解,并对其原料大球泥产生浓厚兴趣。
这位土生土长的洪江人,花了近8年的时间投入近亿元将原国有瓷厂仅存的和散落民间的大球泥收集到手中,进行抢救性保护。
为更好地使用这批绝迹矿源,滕召华用两年的时间请上海、山东、江西、湖南等地的国家陶瓷原料检测机构对大球泥的多项理化指标进行系统化验、检测和分析。研究表明,大球泥各种化学成分最佳,物理特性最优,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全世界目前发现的最佳制瓷原料。
随后,他又走访了中国顶级的陶瓷材料专家、艺术大师、陶瓷手工艺人、瓷艺企业家及了解大球泥的相关人士,并到上海、北京、景德镇、醴陵、宜兴等中国陶瓷地实地考察,以求取长补短。
在大多数人眼里,这百余吨介于石头和泥之间的东西实在不值得滕召华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可他却说,任何事业,起步之初总会遭遇误解,自己要做个筑梦人,筑建、守护有关美、有关民族品牌的梦想。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滕召华在2012年成立了湖南大球泥瓷艺有限公司,专门研究、开发、利用、生产高端艺术收藏瓷。通过上百次的配方试验,他们终于解决了大球泥烧制釉下五彩艺术瓷的一系列技术难题,烧制出可与当年“国宴瓷”相媲美的陶瓷艺术珍品,受到许多收藏者的追捧。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大球泥瓷艺还大胆开拓求新,将醴陵的高温釉下五彩工艺与景德镇的青花工艺、德化的瓷雕工艺、宜兴紫砂壶的器型设计、台湾珐琅彩工艺等创造性地结合,发明了大球泥瓷独有的烧制技艺。
与此同时,仿制和假冒也不期而至。“如果要使大球泥瓷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在世界亮相的名片,就必须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否则将影响到大球泥瓷乃至中国瓷器的整体形象。”滕召华对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态度非常坚决,他甚至在媒体上公开发表律师声明函,表示将对盗版和使用盗版的行为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打假还须自身硬。为保证大球泥瓷制品的产品质量,规范行业管理,大球泥瓷艺先后参与起草了《大球泥》及《大球泥瓷》企业标准。《大球泥瓷》地方标准作为中国第一部高端艺术瓷的地方标准已于2015年底正式发布实施,目前正在申报《大球泥瓷》的国家标准。
“湖南现在缺少叫得响的世界级陶瓷品牌,‘大球泥瓷’可以填补这个空白。”滕召华认为,目前,陶瓷界的烧瓷技术和制瓷大师逐渐趋于同一起跑线,今后取决瓷器品质的关键因素将是原料,而这恰恰是大球泥无与伦比的优势。
在滕召华看来,大球泥不仅是湖南的特色宝藏,更是中国的稀珍矿石。为此,他们将筹建大球泥瓷的艺术博物馆,让更多的人都能品鉴到高贵典雅的艺术陶瓷;并着手创立“大球泥瓷研究应用推广中心”,带动和提升湘瓷艺术价值,使其成为中国艺术瓷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