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湖南)法治人物孟繁英:用爱守护迷途孩子
2014年度CCTV中国(湖南)法治人物
孟繁英
(民间社团“长沙孟妈妈青少年保护家园”创建者)
【颁奖词】
第一次在戒毒所看到涉毒少年无助的眼神,那年她42岁。14年后,她从成百上千个孩子口中的“孟妈妈”变成了“孟奶奶”。
14年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她身上所特有的中国女性的睿智、善良和慈悲光辉。
【当选理由】
千余次的亲情走访记录,两千多封沉甸甸的书信。
退休后的岁月,她只做了一件事:奔波往返于看守所、戒毒所、福利院、法院和学校之间,把那些不上道的孩子们领上了道。
她让数千名浪子迷途知返,也让数千个家庭重燃希望。
6月1日,孟繁英组织孩子们在孟妈妈青护园举行“流动的花朵更绚丽”特别活动。
9月,孟繁英在长塘里小学进行禁毒宣传。
3月,孟繁英在社区和外来务工子弟游戏。
8月底,孟繁英在平江县南江镇小燕和小毛家中指导他们学习。
没有坏孩子,引导是关键
孟繁英说:“孩子的内心其实很淳朴,有很多孩子因父母情感缺失,走上迷途,你只要给他一点点关爱,他们就会反思自己的过错。在我心中,没有坏孩子,引导得好与坏是关键。”
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
孟繁英说:“只要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帮助和鼓励,孩子的脸上就能灿烂,更多的家庭就能温暖,我们的社会就能凝聚更多正能量。”
坚持担当
孟繁英说:“我所面对的,原本都是陌生的孩子,但我愿意把他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只要听到孩子们亲切地叫我一声‘孟妈妈’,我就感到母爱的天职所在,坚持担当。”
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或远离父母,留守田野、高楼,因一时冲动吸毒、伤人,在高墙的另一边苦苦彷徨;他们或笼罩在父辈犯罪的阴影里,自卑、自弃,游离在罪恶的边缘……
这是一位特殊的“妈妈”。她奔走于看守所、法院、社区、学校之间,用一个母亲最无私的爱,帮扶、鼓励、引导,让一个个困境孩子感受家的温暖,向善、向上,远离犯罪,重回生活正轨。
孟繁英,让法治的温暖甚于阳光。十四年来创建“青少年保护家园”、首个“妈妈禁毒联盟”、“社区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2000名青少年受益。她以慈母红心守护孩子们的未来,践行心中的法治梦。■记者 周红泉 王为薇 张明阳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时代命题。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绘制了法治中国的“路线图”。在这股伟大的历史洪流中,在一向以“敢为天下先”而著称的湖南——法治,无疑是湘人最耀眼的一张名片。
法治对一个时代而言,最伟大的意义不是将“法”铭刻于大理石或铜表之上,而是将之铭刻于公民的内心。我们即将呈现的这一群人,则正是以践行法律的言行,将“法”铭刻在公民内心的先行者。他们彰显法治的无处不在,悄然照亮每一寸黑暗。
在编者看来,湖南法治人物的评选,绝非仅向榜样致敬。示范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意识,对于每一个社会公民而言,样本的意义远大于其各自本身。
从今天起,我们将一一为你讲述他们执着于法治建设的感人事迹,播散法治精神的善举,以及他们心中的法治梦想。
数据
帮扶近2000名困境少年
自42岁从单位退养至今,在帮扶困境少年的路上,孟繁英一干就是14年。从法院到看守所,从社区到学校,从田野到都市,已经56岁患有脊椎病的孟繁英仍在不知疲倦地奔波。
目前,已有近2000名流浪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及特殊群体子女在她创建的“长沙孟妈妈青少年保护家园”得到了亲情关爱和心理疏导,帮助了220名失足少年重生、升学、就业。悬挂在“青护园”的“慈母之心动天地,浪子回头报春晖”对联,默默记录孟繁英的付出。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青护园”的队伍中来。孟繁英说:“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处处都需要沟通和理解,奉献爱心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我愿意把这份事业一直做下去。”
感化者
3年交心鼓励,感化迷途少年
“妈妈,我想您,无论儿在哪里,还记得小时候总在您怀里哭泣,给我呵护和疼爱的您。妈妈,我想您,想您在儿梦里,每当月圆的时候,儿总想跟您团聚……”这是11月10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在孟繁英创办的“青护园”里所见到的,一封从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寄给孟繁英的音乐创作《妈妈,我想您》的手稿。写信的孩子叫小新,一名爱好音乐的农村留守儿童。
6年前,小新因憧憬城市生活,来到长沙,因交友不慎和“江湖义气”,使他先后多次伙同他人贩毒,获刑8年。在庭审过程中,作为陪审员的孟繁英发现小新态度倔强、脸上甚至有对抗的情绪。她意识到,一定要走入小新的内心,感化他,让他重新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否则很容易重蹈覆辙。
在小新到未成年犯管教所后,孟繁英经常看望他,一直以书信、探视、帮教会等形式对其进行延伸帮教。一开始时,小新对孟繁英的态度流露着深深的质疑,在交流中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但孟繁英并没有放弃,凭着一颗至诚之心,与小新长达3年交心鼓励,一点点感化着小新。
迷途小伙重拾梦想写歌致谢
重新感受到母爱的小新看到了希望,有了改过自新的勇气,心理和行为也发生了积极变化,并在未成年犯管教所里重新写自己喜欢的音乐。2011年的文艺汇演中,小新唱出了自己新写的歌《妈妈我想你》。很多观众感动落泪,其中也包括孟繁英。小新还将自己创作的《妈妈,我想你》和另一首《爸爸,我爱你》寄给了孟繁英。
小新在写给孟繁英的信中说道: “孟妈妈,请原谅我,曾几何时,我对您有过一阵疑虑。对于我们这样的‘另类’群体来说,当我们触犯法律的那一刻,我们就被贴上了‘标签’,除了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有谁会来关心一些被唾弃的人?这3年里,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您做的这些事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不是金石,却真正被您的精诚感动……”、“孟妈妈,我希望通过您让更多的人听到这首歌……每首歌都会有一个故事,我和妈妈的故事,就全写在这首歌中……”
照亮迷途少年回家的路
在孟繁英的关爱下,积极改造的小新获得了减刑。刑满释放后,孟繁英把小新接到了“青护园”做义工,他加入到民间禁毒的宣传队伍中,到学校、社区进行现身说法。如今,小新成为了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改造学员先进典型,中央电视台《讲叙》栏目还专题报道了孟妈妈真情帮助小新“新生”的故事。
像小新这样的家书,在孟繁英的柜子里珍藏着数百封。每封信都在诉说着一个孟繁英与一个迷途孩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是我最珍贵的宝贝。”孟繁英眼中满是一个母亲的爱和欣慰。
孟繁英说,在她心目中,从来就没有生来的坏孩子,引导得好与坏是关键。这些年来,孟繁英关注着那些徘徊在社会、家庭边缘的少年,不遗余力,倾注爱心,引导他们走上人生的正轨。
一名学员在信中写道:在黑暗的日子里,您为我们带来的一丝光亮,都足以照亮迷途者回家的路……
担当者
无私给予,戒毒孤女回归正常
“孟妈妈,我曾经沉迷‘烟海’不能自拔,生活对我已经没有色彩。今天,面对您真诚的笑脸,无私的关爱,久违的母爱又一次涌上心头,感谢您给我母亲般的关怀。”翻出山儿的来信,孟繁英的眼神慈爱而充满希望。
与山儿结缘是一次偶然,她在电视禁毒节目中看到与自己女儿同名的孤女叙述自己年幼丧父、母亲因她吸毒而绝望自杀的不幸经历时,本能的母爱在那一刻被激发。 几经波折,孟繁英走进戒毒所找到了那名戒毒孤女。孟妈妈的突然造访让山儿很意外,她动情地说,“阿姨,我能叫您一声妈妈吗?”“当然能。”孟繁英一口答应。
一番长谈后,临走时,孟繁英将带来的学习用品和零花钱塞给山儿时,山儿泣不成声。“她拽着我的手说,我不要东西,你能常来看看我吗?”
“当时我的心很痛,可按照戒毒所的规定,一个月只能看一次,我和她心里都很着急。后来我想了个办法,给她寄了很多邮票,让她给我写信。”孟繁英说,有一次,半个月没收到山儿的来信,也没接到她的电话,孟繁英心急如焚,通过戒毒所得知山儿最近情绪反复。第二天孟繁英给戒毒学员们准备了些书、毛巾,送到了戒毒所。山儿一见到孟繁英,马上贴着她的耳朵说,“妈妈,我想你了。”
孟妈妈的探视和鼓励让山儿重新燃起了希望。“有时候,当我想放弃,却发现孟妈妈还在坚持,我就想,一定要把毒品戒掉。”历经两年,山儿终于戒毒成功,回归正常生活。
“那次,我去看山儿时,没想到正在操场上训练的戒毒学员们齐声呼唤‘孟妈妈’,当时我的心就震了,这群孩子多么渴望亲情。”
孟繁英说,只要听到“孩子”们亲切地叫她一声“孟妈妈”,她就感到母爱的天职所在,坚持担当。
千里奔走帮服刑苗族少年圆心愿
苗族未成年人小松,参与抢劫。庭审时,由于小松汉语说不流利,提出要请苗语翻译,以便准确表达他的请求。孟繁英按法院少年合议庭提议,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她四处联络,最后通过凤凰苗网给小松找到一名大学生“翻译”,在庭审中为他提供了语言帮助。
小松进入未成年犯管教所后,孟繁英定期去看望他。小松很想见父母,由于他家十分困难,加之他父母也恨铁不成钢,不想见小松。孟繁英专程去五百多公里外的凤凰山村做他家人的工作,找到他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方式,最终将其父母劝来长沙看望了服刑的儿子。
半年后小松获得减刑,出了未成年犯管教所后到“青护园”做义工、学技能。如今,小松已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孟繁英以点带面关心特殊群体的义举得到了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支持,干警们特别给她办理了一张“特别接见证”,并设立了“孟妈妈信箱”,以便她及时与孩子交流,并对他们进行鼓励。
守护者
服刑人员子女成了她的家庭成员
“其实,还有一群孩子更为特殊,他们的父母因各种原因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身陷囹圄,除了缺乏完整的家庭关爱,他们在同龄人中备受歧视和排斥,稍有不慎,更容易坠入歧途。”孟繁英说,“对这些孩子,我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
小城原来住在雨花区的一个社区,因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生活。受家庭环境影响,小城小学只读了两年,便辍学跟着父亲在外四处流浪躲债。后来,父亲因诈骗入狱服刑,他便由爷爷抚养。今年初,爷爷因病去世,亲人没了,连唯一的住处也被变卖来抵债,孤苦无依的小城只能由父亲交予一友人代为监管。家境的变故让这个活泼开朗的少年变得沉默寡言。周围的伙伴都被父母告知“不能跟小城玩”。
今年6月底,孟繁英了解到小城的情况,主动找到小城,希望能帮小城重返校园。她和爱心妈妈们冒着酷暑四处奔走,在雨花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为他减免一切费用,解决了小城的入学难题。9月,小城走进雨花区一所小学,成为该校年龄最大的学生。
小城也随之成为了孟繁英家庭的一分子,“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一起吃饭,带他去健身,参与青护园孩子们的聚会,让他感受家庭的温暖。”孟繁英的真诚付出,让一度自我封闭的小城渐渐打开心结。
“曾经的我失去了家,如今的我找到了家,有您的地方就有我的家,谢谢您,孟妈妈!”在一篇名为《我的家》的作文里,小城如此写道。
辗转车程,满足戒毒人员孩子愿望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像小城这样的孩子,他们太需要帮扶和关爱了。我们应该挤出一点时间,用心陪一陪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让他们少些孤独寂寞,多些亲情陪伴。”今年8月27日,在雨花区关爱困境儿童帮扶联盟成立现场,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孟繁英动情的呼吁。两天后,孟繁英和志愿者们带着月饼、学习用品和牛奶,转了两趟车来到平江县南江镇集义村看望12岁的小燕和10岁的小毛。
小燕姐弟的父亲因染上毒品,一年前被送到新开铺戒毒所戒毒,母亲出走也失去了联系。去年,大山里的房子被洪水冲走,俩孩子与爷爷只好借住在镇上亲戚家的仓库里。“5月,我初次走进他们的家,橱柜里只有几个饭碗和一碗长了霉的油渣,地上仅有一袋土豆。孩子们告诉我一个多月没吃过肉了,平时吃的菜是邻居接济的。”孟繁英含泪告诉记者。
这次小毛成绩进步很大,尤其是英语由期中的48分提高到了96分,孟繁英说,“一接到小毛电话,我特别高兴,问孩子,‘想要我给他们带点什么?’孩子们轻声地说,‘孟妈妈,您能不能给我们带瓶牛奶。’后来我才知道,孩子们距离上次喝牛奶已经有1年多的时间,当时我眼睛就红了。”
这次帮扶之旅,孟繁英和戒毒所的干警、爱心妈妈、志愿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衣物和孩子所渴望的牛奶、月饼以及助学奖、生活费,满足了小毛“想在学校搭中餐”的心愿。
这只是孟繁英帮扶服刑、戒毒人员孩子的一幕。目前,我省服刑、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已达到1.42万人。在孟繁英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付出
提出十余个救助议案
入社区调查失足少年
作为长沙市人大代表和长沙市中院、雨花区法院的人民陪审员,孟繁英向市人大提出《关于关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的建议》、《关于加强网络管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关于加强对闲散未成年人的关注、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等十余个议案,引起了人大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
为了挽救更多失足的青少年,她主动配合法院积极探索未成年人人格调查,深入到社区全面了解未成年犯罪人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性格特征、社会交往等,分析其犯罪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形成了10万多字的回访、调查报告。在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和后续的帮教方面,孟繁英已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体系。
记者手记
点一盏法治心灯
照亮迷途少年人生路
孟繁英说,她最大的心愿是这些困境孩子能像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实现梦想。14年的帮扶之路,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孟繁英用无痕大爱和社会责任感为困境孩子撑起一片天。其中很多受助对象回归正轨,在就业、重返校园考上大学后,又回到“青护园”当志愿者。这些孩子,更愿意将孟繁英称为“孟妈妈”。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社会事业融合在一起之后才具有力量。”在孟繁英的感召下,文花枝、洪战辉、任菲莉、李丽等全国道德楷模及近三千名社会爱心人士先后成了青护园的爱心园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的志愿者达3万人次,近2000名青少年得到帮扶。
她在孩子们心中点亮的那一盏法治心灯,将一直照亮着他们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