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实践与思考
一、汝城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概况
汝城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境内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是湖南省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水稻是该县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来,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在该县有了长足发展。2008年,该县在全市率先推广应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新技术,该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力弥补了汝城机插秧“空白”项目,实现了水稻育插技术“零”突破;2010年,该县被列为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县。项目实施以来,该县先后在卢阳、土桥、泉水、井坡、暖水等乡镇建立了5个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全县19个乡镇均成功完成自办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点任务;全县插秧机保有量及机插作业面积从2010年的32台0.23万亩;2011年的48台0.38万亩;2012年的86台0.58万亩;2013年的144台0.89万亩;2014年的285台1.28万亩;发展到 2015年的326台1.28万亩。机插水平由2010年的5.7%,2011年的8.7%,2012年的12.3%,2013年的15.6%,2014年的17.5%,2015年提升到22.5%,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5年,该县全年完成机耕面积41.09万亩、机电排灌面积27.4万亩、机插面积1.5万亩、机收面积25.5万亩(跨区面积9万亩),比2014年分别增长了0.5%、3.7%、4.7%、25%,机耕率达80.5%,机灌率达76.7%,机插率达22.5%,机收率达65.3%,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05%,突破历年记录。其中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均取得了新的突破。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全县14个乡镇(2015年底全省乡镇区划改革调整后由19个乡镇整合为14个乡镇)相继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对水稻育插机械化技术的认知程度,激发了乡村部分农民群众购买插秧机并实施机插秧作业的热情,有力促进了该项技术推广应用和普及。尽管如此,该县的机插水平仍比较低,机械化育插秧依然是该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最薄弱的环节,制约了全县粮食生产的瓶颈。要进一步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关键是提高机插秧水平。
二、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在实践中的作用
一是机插秧能实现稳产增产。机插秧过程中实行宽行浅栽,机插株数均匀可靠,苗兜稳扎根深,株距可以进行科学合理调节,使得禾苗通风透气好,抗倒伏和病虫害能力强,是人工抛秧和手工插秧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机插秧比手插、抛秧产量高。实践证明,机插比手插一般每亩水稻可增产100斤。同时,机插育秧比手插育秧节省秧田。人工插秧秧田面积与大田面积的比例是1:10,而机插秧秧田面积与大田面积比例是1:80-100,节省秧田面积86.7%以上。
二是机插秧能提高作业效率。人工插秧人平每天能插0.8亩,步进式插秧机一般每人每天可插8亩,是人工插秧的10倍;乘坐式插秧机一般每人每天可插32亩,是人工插的40倍。
三是机插秧能节约生产成本。机插秧(包育秧包插),每亩水田收费80-100元,而一家一户的育秧抛栽或手插,农户在种子、秧盘、营养土、肥料、农药、水等物资和育秧、抛栽等生产成本成本,每亩总计在150-200元以上,机插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70-100元。
四是机插秧能增加经济收入。机插秧每亩增产100斤,按2015年汝城县粮食收购平均价格140元/100斤计算,加上秧田、秧盘、人工节省的成本,机插秧作业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达每亩309.2元以上。2015年汝城县水稻机插面积15万亩,农民增收4638万元。
附:人工插秧与机插秧单季效益对比表
项目名称 人工插秧 机插秧 增收效益
每亩产值(元/亩) 1040 1180 140
节省秧田产值(元/亩) / 51.18 51.2
秧盘成本(元/亩) 72 24 48
工资成本(元/亩) 150-200 80-100 70-100
合计(元/亩) / / 309.2-339.2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水稻育插秧技术难掌握。育插秧是一种全新的水稻栽培模式,有一套技术要领,其中尤以育秧环节最为关键。早稻育秧期间长期低温阴雨,温度低,日照量少,给秧苗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容易出现烂秧死苗的现象。特别是软盘育秧有20多道工序,操作繁琐,技术性强,各项要求严格,农民一一掌握确有难度。同时插秧机检修技术较难掌握,农民对插秧机只会简单的操作、调试,一旦出现故障就难倒农民。
2、水稻集中种植程度低。我县处山区丘陵地带,大部分水田都是山坡田,丘块小。水稻种植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每户只有2-5亩田,且种植品种不一,不利于插秧机集中连片作业,机插优势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3、插秧机作业时间短。插秧机是季节性作业,一年内早中晚稻作业时间总共不超过2个月。季节一过,处于“休闲”状态,使用效率低。而机具价格却比较高,特别是高速插秧机价格更高,农民投资大,短时内成本难以收回。
4、推广工作经费不足。农机部门将机插秧技术推广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推广工作经费微乎其微。推广专项经费也严重不足,难以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目前,政策仅局限于补贴机具,对标准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环节缺少必要的资金补助。
四、推进汝城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发展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推动。一是要注重政府引导。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是我国目前农业部广泛推广普及的一项重要的农机化技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将该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农机工作的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要实施绩效考核。年初,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纳入各乡镇绩效考核范围,制定考核细则,通过行政推动加速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发展。农机部门要根据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和配合,切实加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三是要完善激励机制。县农机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考核考评,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机艺融合。一是要健全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落实好机插秧推广工作专项经费。专门设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发展基金,建立机械育秧、插秧奖励机制。二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应结合地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情况,加大插秧机购机累加补贴和机插秧作业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同时,要加强与农业部门的组织协调,整合粮食发展资金,保障粮食发展资金有一定比例用于水稻机械育秧和水稻机插工作。三是要推进机艺融合。机械化插秧的推广必须依靠农机农艺结合,农机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宣传,辅导农民和机手应用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农业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协同做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机具操作等工作,促进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使该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跃上新台阶。
3、强化技术培训,完善保障体系。一是要实施技术培训。农机部门要组织好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培训对象为农民、机手、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以水稻机插育秧技术、插秧机操作维护技术和田间管理等内容为重点。二是要制定技术规范。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加大对农民的指导力度,增强农机手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等技能,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三是要抓好售后服务。加强与插秧机等相关生产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共建售后服务长效机制;会同相关农机生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农机技术服务队,定期深入乡村、田间、场院为广大购机农户开展售后服务,免费为他们解决各类技术难题,提供优质技术服务。
4、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示范效果。一是要加强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宣传车辆、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电视专题、乡村宣传栏、网络媒体等新型化宣传平台等广泛宣传,采取多种形式,深入田间地头,贴近机手和农民,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机具现场演示、示范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广大农民对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认知程度。二是要注重示范带动。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率先示范应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以点带面,辐射影响带动周边农民群众掀起购买插秧机的热潮,扩大推广应用范围。三是要组织农民参与。推广水稻育插秧技术,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主动参与,让示范点的农民全程参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等技术环节,有效的把示范点育插秧技术的优势展示出来,让农民眼见为实,稳步推进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