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关于汝城县农机化发展形势的调研
07.01.2016 21:29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江西两省接壤,有“毗连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美称,该县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山多田少,境内山岭陡峻,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2015年全省乡镇区划调整后该县设14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镇3个(即文明瑶族乡、延寿瑶族乡、三江口瑶族乡)。全县总面积为2401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0万,其中农业人口有34.2万人,农机作业人员达9.8万余人,耕地面积29.08万亩。“十二五”期间,该县农机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各类新型农机迅猛发展壮大,农机合作组织迅速发展。截止2015年12月底,该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5.7万台套,总动力达46.2万千瓦。其中农用运输机械1910台10.6万千瓦;种植机械9170台3.4万千瓦;农用排灌机械8500台3. 8万千瓦;田间管理机械4500台0.54万千瓦;收割机械476台0.87万千瓦;插秧机326台0.1235万千瓦,农产品初加工机械7356台6.2万千瓦;畜牧养殖机械3078台3.1万千瓦;农田基本建设机械101台0.7439万千瓦;全县机耕总面积达到32.8千公顷,机插面积8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18.4千公顷,植保面积11.2千公顷,机收面积16千公顷,机耕化水平达到56.07%以上;全县农业机械原值达3.612亿元,净值达3.07亿元。
目前,该县农机化发展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1、国家强农政策拉动,机械总量迅猛增长。“十二五”期间,该县争取国家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0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 8000余万元,加上社会自发购机,全县农机总的投入超过2亿元。目前,全县农机装备总动力达46.2万千瓦,比“十一五” 新增农机总动力17.6万千瓦,新增各类机具1.6万余台套,已注册登记挂牌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4家,是该县农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飞跃,农民对农业生产机械的投入和使用力度明显增强。
2、示范推广力度加大,新型机具顺势发展。2008年,该县水稻机插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县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效果明显。近年来,多个乡镇设点建立示范推广基地,水稻育插秧技术得到逐步推广和应用,机插率达20%。如今该县联合收割机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发展势头良好,能有力缓解农时农村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全县农时水稻机收率达60%。目前,该县农业生产各个领域的机械使用不断扩展。各类新型高效农业机械装备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如大中型饲料加工、茶叶修剪等新型综合机械得到推广使用。农民的购机取向已从以往的数量型向高科效益型转变。
3、现代农业需求互动,作业领域日益拓宽。据该县农机行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该县每年农事活动有3.5万余台套各类农业机械投入农时作业,其中80%以上的机械参与到机耕、机灌、机插、机收等作业环节,部分条件较好的乡镇基本实现了水稻耕、插、收、加工、运输全程机械化,该县农机化发展已逐步向果、林、渔、牧等行业服务领域拓展。
二、面临的形势及难题
1、行政执法主体的转变。2015年全省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后,该县农机管理部门由原来的正科级参公管理机构降格为副科级机构,原有农机行政执法权已划归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行政执法主体由原有的主管变向为现有的托管模式,极大了削弱了农机部门的行政职能,影响了日常农机安全巡查和行业管理服务,无形中挫伤了部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
2、机械发展趋向于饱和。调研中发现,该县乡村农机具发展趋向于饱和,且闲置状态凸显,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驱动下,农民购置的各类农业机械日益增多,随着农业成本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田土,大部分乡村水稻耕种以单季(中稻)为主,农民耕种积极性倍减,由于农时农事作业时间短,大部分机械农时作业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时机已经成熟,也是当前农机化发展的主攻方向。
3、机具结构单一不合理。调研中发现,该县运输机械较多,但适用于水稻等重要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农机具较少,且机具结构单一,真正具备高性能高效机械不多。目前,小型农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少,机具配套比例较低,且丘陵、山区与地势稍平坦地区机具发展不平衡。如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拥有量之比为1:14,机具配套不合理,一台拖拉机只配一个挂斗或一台机械只适宜于一项农田作业,且技术性能差,操作起来困难,老化程度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其作业机械的主体服务优势,从而造成农机利用率低,农机效益差,机具配套比例均低于发达地区水平。
4、乡村机耕道建设滞后。通过深入多个乡镇重点村组实地调研发现,该县各乡村主干道基本完整,部分乡村田间机耕道保持着原大集体时的状况,但变得更狭窄,机耕道的问题最为突出,造成了“有机无路行”的现实局面,导致农业机械作业转移困难,难以发挥其作业优势。从而加大机耕道建设投入将成为该县当前和今后发展农机化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三、建议及对策
1、以政策杠杆为驱动,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一是要突出服务“三农”主题。把农民作为主体,紧紧把握粮食生产这条主线,走地方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以国家农机补贴政策为抓手,以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激发广大农民发展和应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同时发挥政府扶持引导作用,着力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发挥农机作业优势。确保农时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机耕、机插、机播等作业环节朝着节本增效高科技方向发展;不断拓宽水稻机插、机收跨区作业领域,农机社会化经营服务体系需不断完善,推动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迅速发展,机具质量向高端科技延伸,涵盖农林牧渔等新领域。三是要突出依法推进、依法监管。在全面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的燃油补贴、税收信贷优惠、建设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机耕道等扶持措施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配套法规,构建促进农业机械化的保障体系。
2、以兴机富民为主线,创新农机发展举措。一是要突出发展重点环节机械化。采取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等有效方式,找准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区域、重点作物、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上进行突破,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二是要提高农机化经营效益。以农机购置和累加补贴降低农业机械的购置成本,争取地方追加补贴降低薄弱环节农机化的作业成本,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切实加强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规范农机市场监管,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回访、监督、监管服务,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三是要强化农机安全监管。加强机具保养与维护及操作技术培训服务,提高农机手技术素质,保障农机产品安全,促进机具的性能指标正常发挥;加强农机安全法规教育和重点部位安全隐患排查,推进“平安农机”创建;着力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主力军作用。
3、以推广示范为重点,提升农机发展水平。一是要着重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重点抓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建设,在全县14个乡镇建立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点,实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全覆盖,全面提升水稻机插水平。二是要突出农机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采取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的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产学研结合,鼓励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安全高效的农业机械。三是要发展大中型等新型机械。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林业科技示范户,重点推广大中型挖坑、挖拙机械,引导农民进行机械化植树造林;引导养殖专业户购置使用饲料加工等机械,提高养殖效益;在农产品加工生产中,进行机械化优质杂粮加工和土特产分级包装,提高其经济效益。四是要突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和完善适应家庭承包经营和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大户发展;积极引导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实现规范化运作。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07.01.2016 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