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政网新媒体联合专访湘潭市民政局局长禹尚良

04.07.2016  10:24

  

   编者按 :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中学习时强调要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已进入党和国家总体布局。本期,湖南民政网新媒体“回眸十二五•启航十三五——市、县民政局局长系列访谈录”栏目组走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湘潭市,对话湘潭市民政局局长禹尚良,共同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景下,湘潭市民政系统贯彻落实“五化民政”战略布局,以“强基础、重绩效、办实事、求突破”为主调,提质“一体四化”、“三高三转”,充分发挥基本民生兜底作用和社会治理创新骨干作用,提升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推动民政工作迈上新台阶的思路和对策。

   对活湘潭市民政局局长禹尚良:

   提质“一体四化”、“三高三转” 推动“五化民政”在湘潭生动实践

     

   湖南民政网 :规划先行是实现民政事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法。目前,全省各级民政部门都在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之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时,湘潭是如何有效衔接“十二五”和“十三五”工作,改革创新如何再发力,使老百姓获得感更强烈的?

   禹尚良 :“十二五”期间,湘潭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持“一体四化”、“三高三转”转型发展思路,主动服务全市大局。“一体四化”是以率先推进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总揽,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加快推进民生保障公平化、公共服务品牌化、惠民实事项目化、工作格局社会化。“三高三转”即实现民政资金筹集总量高于上年、民生保障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群众对民政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其他民生发展部门。实现社会救助从解决“收入型贫困”向解决“支出型贫困”转变,社会福利事业从“特惠型”向“适度普惠性”转变,社会服务从“简单兜底”向“人文关怀”转变,真正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让民政事业得到更大发展,实现湘潭民政工作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湘潭民政事业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解决了一大批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获得了全国社会救助示范市、全国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示范市、全国首批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示范市、全国首批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救急难试点市及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等多项国字号称号。

  但是民政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比如基本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民政服务供给不够丰富、民政改革创新不够深入、民政基层基础不够坚实等问题。这些发展中的难题,都需要在“十三五”期间把握各种有利条件,狠抓攻坚、努力破解。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十三五时期是民政事业发展的重要节点,未来五年,发展的机会,改革的难度都将与日俱增。我市民政事业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民政转型发展的全面推进期。“十三五”期间,湘潭民政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按照省民政厅 “五化民政”战略布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法治建设为保障,紧紧围绕“强基础、重绩效、办实事、求突破”这个主调,继续深化“一体四化”、“三高三转”工作要求,切实履行“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民政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基本民生兜底作用和社会治理创新骨干作用,提升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推动民政工作迈上新台阶。坚持以人为本、整合资源、深化改革、统筹兼顾、依法行政,推动民政事业共享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我市民政事业转型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这一目标,推动建成公平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祥和有序的社会治理体系、统筹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惠民规范的专项事务服务体系、优质便捷的福利服务体系、融合发展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科学规范的区划地名管理体系、快捷高效的减灾救灾体系和充满活力的民政能力体系,办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民政。

   湖南民政网 :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中学习时强调要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前段时间,省政府还在湘潭召开了全省养老服务业推进现场会,湘潭市在加快养老服务业方面做了哪些先行先试?

   禹尚良 :湘潭是全国养老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我们担负着两项国家养老改革先行先试的重大任务。经过几年的摸索,部省共建湘潭市养老康复示范项目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当前全国医养结合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我们的养老改革,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两家单位取得成功,也不能满足于一两个方面有所作为,而要在整体的布局上有大手笔,在具体的实践上有清晰路径,在试点的成效上有可复制的经验。根据试点要求和省民政厅厅长段林毅的指示,我们要抓紧制订湘潭市养老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确定行动纲领,努力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上新台阶。对未来几年的工作,这里谈四点想法。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要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养老服务业,政府是主导,市场是基础,要各司其职,精准发力。人们常说老小老小,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一样,都是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殊照顾的人群,我们要像办幼儿教育一样来办养老事业。政府要把该管的事管起来,处理好保基本与促产业的关系,保基本,一方面要兜住特困老人的底,另一方面要促进基本老年福利发展,这是政府要管的事,不能简单的推向市场。对产业的发展,要依靠市场作用的发挥,政府主要是提供政策环境。处理好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的关系。家庭养老,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现阶段养老的主攻方向。我们不能片面追求机构养老的规模,而要着眼居家老人是否得到全面的照料,家庭养老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否在养老机构能得到有效解决。发展那种简单重复家庭养老功能的养老机构只能造成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大力倡导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今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处理好全面推与重点试的关系。养老服务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政策体系碎片化、产业链条分割化、发展模式粗放化等一系列问题,要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我们在现阶段必须高扬改革的旗帜,对国家试点,我们要有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勇气和智慧,要有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当前的任务,不仅要进一步完善整体的顶层设计,更要提高行动力,运用好国家试点的机遇,接好地气,先行先试,突出重点求突破,走湘潭特色养老之路。

  二是在发展路径上,要坚持走“一核四进六化”之路。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总结现有的经验,湘潭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便之门”就是要走“一核四进六化”之路。“一核”即紧紧抓住医养结合这个核心。养老之要在养病。无论是居家还是在养老机构,养病是养老第一需求,也是第一难题。我们要以医养结合为切入点,在更大格局、更高层次上谋划养老工作,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提升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四进”即医养结合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进休闲。进社区:现行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都只是突出解决了吃、住和玩乐的问题,医疗护理服务跟进不够。要通过与卫计委对接,科学选择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养老相结合,打造社区小型医养结合养老项目。进家庭:把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制度与养老结合起来,为居家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基础性的检查、治疗和护理,实行“零距离、互动式”服务。进农村:农村老年人为数众多,居住较为分散,支付能力偏低,一部分老人甚至无钱医治。要在农村积极创办并大力推广医养结合,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减轻老年人病痛折磨,给农村老人创造幸福尊严的晚年生活。进休闲:候鸟式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颇受老年人欢迎,但对于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奢望。要让医养结合进入旅游休闲,让老年人休闲无后顾之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六化”即实现公共政策公益化、资源配置集约化、行业管理标准化、供给模式超市化、服务主体跨界化、产业经营集团化。公共政策公益化。养老是一个带公益性质的微利或非营利性行业,在政策制定方面要坚持养老的公益属性,全面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根据床位、入住率等要素,在资本金、场地等方面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为民间投资参与养老“松绑开路”,使社会力量留得下、守得住、做得强,全市大、中、小养老机构共生,促使养老行业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集约化。科学筹划、合理布局养老设施,新建、续建和提质改造一批城乡公益性、保障性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在城区河东河西各布局一家大型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以此为依托,辐射带动社区、家庭照料。整合医疗资源,公立医疗单位全面开设养老专科和养老病床。民生领域,如社保、医保、养老等的政策、资金要相互对接、融合,消除体制障碍。行业管理标准化。强化标准化意识,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养老机构准入、退出、竞争机制,规范养老行业行为。供给模式超市化。养老有高、中、低端不同层次的需求。针对老年人养老的个性化需求,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产品供给体系,让老年人可以像去超市买东西一样,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各种服务产品。服务主体跨界化。养老涵盖范围广、牵涉行业多,不单纯是医疗卫生问题,也不单纯是家政服务问题,跨界做养老,是未来发展趋势。要树立互联网+养老思维,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跨界竞争,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养老市场,促进我市建立起多元参与、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养老服务格局。产业经营集团化。坚持以产业发展的思路抓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以资产为纽带,以养老康复为特色,组建集医疗养老、养老科研、社区养老、相关产业门类较齐全、产业关联度较紧,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覆盖城乡的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的产业集团,引领全市养老产业化发展,提升养老服务品质。

  三是在政策创制上,要更加注重政策资源的整合。要下大力气整合民生领域政策资源,加紧出台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新型养老保险、养老服务标准等专项政策性文件。要着力解决政策碎片化问题,完善政策体系,使之相互衔接和配套。

  四是在项目推进上,要更加突出重点。一是重点办好一所市级公办社会化养老示范项目,以此为核心组建养老产业集团。二是让医养结合嵌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将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三是在公立医院开设养老专科,将医养结合触角延伸到乡镇医院。四是着力打造市级养老服务公共信息平台,使医养结合“四进”成为可能。

   湖南民政网 :湖南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策源地,湘潭市委市政府也提出在2017年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湘潭民政系统在织牢织密民生安全网“网底”,服务精准脱贫这块是怎么做的呢?

   禹尚良 :尽管这些年国家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还是有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在我们湘潭,还有5.9万建档贫困人口,53.9万老年人口,13万城乡低保人口,2万多农村五保人口和1069名孤儿。湘潭作为毛主席家乡,理应率先实现人口脱贫,提前实现全面小康,不然就有愧于毛主席家乡的政治地位、有愧于困难群众。在社会救助、精准脱贫这块,我们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着力做好精准脱贫兜底保障工程。确定四个工作目标:对全市建档贫困人口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实行应保尽保;确保农村低保标准线不低于2885元/年,不低于国家扶贫标准;实施精准、动态兜底保障,形成快速、便捷的认定退出兜底保障工作机制;整合民政资金和资源,优先支持65个省定贫困村脱贫“摘帽”。出台兜底保障政策十条: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实现扶贫标准与农村低保标准“两线融合”;提高特困供养人员供养标准;加大贫困对象医疗救助力度;提高贫困高龄低保老人生活保障水平;加大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贫困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力度;建立贫困对象专项临时救助制度;重点支持特困对象建房;优先支持65个省定贫困村民政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动贫困村并村合村工作;优先在省定65个贫困村建立“帮一把”公益帮扶制度。

  着力做好救助对象精准认定工作。以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为抓手,狠抓社会救助公平性建设。自我市成立了城乡低收入家庭核对中心以来,逐步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实现了房产、车辆、工商、税务、社保、公积金、银行存款查询信息的全覆盖,核对工作由2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我市核对部门三级检出率达到了60%;年审4万多人次,退出专项救助50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救助的准确率,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基层经办能力建设为抓手,狠抓规范化建设。全市75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机制。每个服务窗口都安排了专人负责八大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和转办工作,严格按照流程、程序和时限要求,为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打造“绿色通道”,惠民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解决。

  着力解决“支出型贫困”问题。城乡低保制度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收入型”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健全,在低保制度保障之外的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等“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困难日益突出,我市探索建立“支出型”贫困家庭综合救助办法和救助机制。开展“救急难”。全市共筹集“救急难”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湘潭市突遇不测、因灾因病陷入生存困境的居民,经政府主体责任救助后仍有困难的,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帮助防止遭遇急难的家庭陷入绝望无助的境地。加大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力度。搭建“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援助”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救助格局,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扩大至11种,住院治疗产生的基本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部分,民政部门按不低于70%的比例给予救助。变“输血”为“造血”,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技能单一,就业困难,是“支出型”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实施“天年爱陪”养老护理员培训计划,由市民政局管理的市第六人民医院免费为全市65个省定贫困村提供养老护理培训,计划每村培训5-10人,总计400-600人次,免费推荐培训合格人员就业,通过提高就业技能,以自强不息来改变暂时贫困的现状。资助农村特困户建房200户。将特困户建房补助资金从2万元每户提高到4万元每户,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着力打造便民化、实时化、社会化救助平台。依托城市区近300个福彩销售站点,在全市开展“帮一把公益联盟”志愿服务项目,免费为有困难的群众提供便民类、急难救助类、协助服务类等服务。同时为爱心公益活动搭建平台,做到“小公益,大爱心;小平台,大作为”,项目开展以来,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操作也越来越成熟,今年将此服务延伸到社区和65个省定贫困村,着力打造便民化、实时化、社会化救助平台,努力把湘潭建设成为志愿服务之城、公益慈善之城。

   湖南民政网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就乡镇区划调整改革作出重要批示:“继续协调并村工作,确保任务完成,社会稳定,方便群众,促进发展”,省民政厅厅长段林毅也强调要落实守盛书记批示,如期完成并村工作。那么湘潭在此轮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过程中任务完成得怎样呢?

   禹尚良 :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乡镇区划调整改革重大决策部署,我市主动加压、精心安排,积极推动,全市8个乡镇合并工作任务已于2015年11月底全面完成;2016年4月,湘潭市共合并减少建制村738个,超额完成省定任务238个,超幅47.6%,至此,建制村合并任务也已全面完成。从效果看,新设立的乡镇顺利换届,运转正常。对合并村,各县市区及时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进行了授牌、授印、班子明确,新村正常开展工作。在改革过程中,各县市区始终充分尊重基层意见、群众意愿,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及时排查掌握工作中的矛盾,全市乡镇区划改革工作实现了“零投诉”、“零上访”、“零事件”。在这次全省的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大潮中,湘潭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任务,同时也创造了湘潭经验。一是行动在前,为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早在2014年,我市结合第九次村委会换届,就已经调整合并了299个建制村,不但减轻了此次建制村合并负担,更为工作提供了范本、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做到想在前头、走在前头、做在前头。二是成果延伸,着手开展城区街道区划调整及社区优化工作。我市城区面积现有650平方千米,街道26个,社区134个。街道、社区大多数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自然形成的,许多街道和社区四分五裂,呈现出犬牙交错状况,多头管理、管理缺位等问题突出,群众办事不方便,反映强烈。为将乡镇区划调整成果延伸到城市区,我市借着此次乡镇区划调整改革的东风,着手开展城区街道区划调整改革和社区优化工作。经过深入调研论证,起草了《关于开展城区街道区划调整改革工作的意见》、《市城区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和社区调整优化工作方案》,就调整改革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方法步骤、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了意见。拟通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和社区调整优化,实行街道、社区区域重组,撤并规模小、设置不合理、基础条件差的街道、社区,优化空间治理,充分整合街道、社区区域发展资源,拓展和优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我市城市化进程,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同时,根据省厅部署,我市出台了《湘潭市2016年度城区社区综合服务用房达标实施意见》,计划用两年时间,实现市城区所有社区综合服务用房面积均达到600平方米以上目标,2016年完成35个,同时建设4个居民满意、全省一流、可复制的便民服务示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