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文化现象:文化“接地气” 提升百姓幸福感
百姓在新修建的文体中心锻炼。
人民网桃源3月21日电 “原来家乡也可以这样美!”最近,在以《桃花源记》而得名的湖南桃源县,近两公里长的沅水西岸风光带上,新修的文化墙引来不少市民赞叹。
不仅如此,一大批文化设施陆续建成,特色文化乡镇遍地开花,民间演艺开展如火如荼,传统文化走上产业之路,文化荣誉硕果累累。从2010年确立文化强县战略以来,桃源县逐渐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桃源文化现象”。
剧团改革新探索 民间演艺如火如荼
晚上八点半,走进桃源县汉剧团的演出基地——梨园百利剧场,宾客满座,叫好声不断。而在四年前,该剧团一度濒临倒团散伙,有的团员甚至弃团另谋生计。
“那时候剧团急需改革,但是没有现成模式学习,全靠团委会的大胆探试。”团长黎世忠感叹。四年间,通过认真研究政策,剧团得以整体改企,原来退休的老艺人养老金仅1200元,如今可达4000元。积极赴多个市县惠民演出50余场的同时,积极筹建梨园百利剧场,到2014年开始营业,去年一年便创收70多万,员工待遇每月明显增加1500元,大龄演员得以就业。
特别的是,该剧场不仅不收门票,节目每四天一更新,端茶倒水的服务员们,还个个都是国家三级演员。原来,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内部分工上打破论资排辈的做法,剧团的骨干们“有节目上台时是角色,没有节目在台下是服务员”,人人有事做又增收不少。
如今,该剧团一年两次获得省级奖励,成立演艺中心,原本下海的员工主动回来上班;目前,他们正筹建桃源县《梨园百利》演艺集团,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村村响”覆盖全乡,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村民们请注意,油茶采摘期即将到来。经科学测算,茶籽每提前一天采摘,出油率减少3%,请大家务必10月中旬开始采摘。”去年10月,一接到乡政府通知,青林乡“浯溪之声”广播站播音员便通过手机打开“村村响”,像打电话一样,向全乡油茶种植户广播采摘要求。
广播站负责人王正凯介绍,“自去年1月开通后,我们广播开设‘新闻时空’、‘身边人的故事’等栏目,让村民了解时事和农业信息,宣传身边典型,尤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还起关键作用,有一次村民家起火,正是因为我们的广播,村民纷纷前去帮忙,才得以及时灭火。”
而在九溪乡的板龙源基地,连续12届农民艺术节已成为周边市县农民的一次文化交流盛会,每年都吸引近万名观众。九溪乡某艺术团团长鄢明清自创剧目《赞烟农》,通过在各村巡演,村民大受启发,全乡烟叶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3000亩发展到6000亩,成为全省烟叶示范基地。
不仅如此,马崇岭镇的连续9届“农民赛诗会”,夷望溪每年的“端午龙舟赛”,沙坪镇的首届国际乡村动漫旅游节,全县的广场舞大赛等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开展,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其中,成为舞台上的一抹亮点。
非遗文化成产业,打造文化旅游路线
在罗巧年刺绣工作室,桃源刺绣市级非遗传承人罗巧年,虽已84岁高龄,仍在手把手教徒弟引线绣花,她自豪表示,“我们桃源刺绣都是纯手工制作,一幅精美的绣品可以卖上万的价格。”
目前,全县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39个,为让家乡的非遗文化形成产业,2015年,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力,先后建立桃源刺绣、木雕培训基地及刺绣、木雕展示馆。有了场地、人才支持、销路保障,非遗文化得以传承,百姓也多了就业的门路。
“游客在这里可以亲身体验当一回‘绣娘’,当一回‘木工’,来一次文化体验之旅。”通过这一系列培训基地及展示馆等驻足景点的修建,加上桃源县的夷望溪、丰隆山、营盘洲、枫林花海等自然风光的优势,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正焕发活力。
近年,桃源的民调全省排名从原来的128名跃升至42名。曾经遍布桃源乡镇的棋牌室、麻将馆,如今门可罗雀,“现在我们的文娱生活丰富着呢!可以在文化茶室谈书论画,在剧场听歌赏曲,在广场上锻炼身心,在田园乡村看特色文化……”正在跳广场舞的村民张志英笑道。(实习生 何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