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县贫困户种植巴西菇 每公斤国内可卖300元

18.10.2015  11:04

省级贫困村——桂东县增口乡下东村种植巴西菇(姬松茸),再加工出口,价值成倍增长,增加了村民收入,加快了脱贫步伐。10月10日,记者走进下东村,就此作了一番调查。

回村带动种蘑菇

下东村有村民331户、1350多人,其中贫困户167户、613人。因地处偏远、人多地少,以前有一大半劳动力到外地务工赚钱。近几年,在外“浸泡”多年的村民渐渐回村发展,胡建飞就是其中一个。“当时一些人种中药、高山蔬菜等,但效益一般。”胡建飞说,“到外面考察后,我决定种巴西菇。

之所以选择种巴西菇,胡建飞说,是因为巴西菇药食兼用,具有抗癌、降脂降糖、增强人体机能等功效,在日美等国风行,有“长寿菇”和“抗癌菇”美誉,市场前景广阔。

胡建飞的巴西菇种植大棚一年年增加,效益可观。看到巴西菇种植有利可图,村民纷纷要求加入巴西菇种植行业。在胡建飞帮助下,2011年有10多户村民搞起了巴西菇种植。当年,30岁的胡建飞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不久,胡建飞牵头成立桂东县姬松茸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建巴西菇种植大棚32个(面积30多亩),已有20多户村民入社,年创产值100多万元,带动就业50多人。

在巴西菇种植大棚里,记者看到朵朵洁白的蘑菇破土而出。正在大棚给菌种翻堆、施肥的村民黄守俊说:“我入股合作社建了3个大棚,一年纯收入3万多元。”他说自己以前是贫困户,入社后就脱了贫。如把这个项目的规模再做大,全村人脱贫都没问题。

加工价格翻了倍

记者跟着胡建飞从大棚来到一个加工厂房,一股杏仁香味扑鼻而来。“巴西菇烘烤很有讲究,烤过了就散失营养、甚至报废,烤不到位就会腐烂。”在烘烤巴西菇的村民李建军说,为了掌握烘烤技术,合作社专门送他到福建学习。

李建军熟练地将洗净的巴西菇放在一个筛架上铺开。他说:“大菇、湿菇放在筛架中层,小菇、干菇放在筛架顶层,这样才能烘烤均匀。”一个筛架放满后,李建军将烘干机预热至50摄氏度,再让温度稍微降低,开始烘烤。烘烤过程分调温定形、菇体脱水、整体干燥3个步骤。

我们的巴西菇大部分出口到日本,那边对食品的检验非常严格,除了加工环节不能马虎外,生产中也得按标准化种植,如检测有一项不达标或超标,就会被退货。”胡建飞介绍,生产加工虽严,但利润不错。

他算了笔账:巴西菇卖鲜货一公斤40元左右,加工后每公斤在国内可卖300元,出口到日本可卖600多元,价格翻番。当地人都说,加工后的巴西菇变成了“摇钱菇”。

胡建飞还说,烘干只是巴西菇加工的一个方面。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达到一定条件后,建一条巴西菇干粉全程流水生产线,生产巴西菇口服液、营养胶囊等新产品,那样利润更高。

扩大规模有困难

由于桂东生态环境好,下东村种植加工的巴西菇被商家出口到日、韩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

有位福建客商来我们这里考察后,提出一年要100吨巴西菇干货。”胡建飞惋惜地说,“合作社所有的货给他,也远远满足不了他的要求。

那为什么不扩大种植规模呢?”记者问。胡建飞苦笑一下说:“合作社扩大规模,涉及资金、土地流转、人员等很多问题,只能一步一步来。”他介绍,当前各级各部门正大力扶贫,作为省级贫困村,他们正在动员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特别是贫困户;同时,也希望政府给予扶持,因为大棚建起来了,相应的烘烤厂房和冷冻库的建设都要配套跟上。

仅建个冷冻库就要投资50多万元,靠自身积累投入,需要很长过程。”胡建飞相信,有了政府的帮扶合作社会发展得更快,明年上半年大棚一定能扩建到50个。

记者 白培生 李秉钧

通讯员 张前宝 颜石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