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海归青年马遥的坎坷创业路

01.06.2015  13:21
  红网株洲站6月1日讯(株洲日报记者 黎世伟 通讯员 张兴林)1981年的一个深夜,天元区一个居民家里,一个胖乎乎的男婴降生了。“三朝”那天,父母为其取名煞费苦心,查字典、看族谱,经过一番比较,最后定为马遥,寓意“志存高远、前程远大”。
  
  父母为孩子取名,原是美好愿望。几十年过去,父母的愿望成了现实。
  
  当年的马遥,经过几番沉浮、几番打拼,如今已成为炎陵县株洲江钨博大有限公司总经理。今年,他被入选“湖湘青年英才”,成为湖南青年创业的典范。
  
   归国创业,从车间工人“变身”总经理
  
  2006年8月,马遥在加拿大SFU大学毕业了。一直对本土硬质合金行业非常感兴趣的他,义无反顾地回国,投身于株洲一家专业生产硬质合金粉末的企业——株洲博大钨业有限公司,开始了创业之路。
  
  他从小技工干起,勤奋踏实,吃苦耐劳,很快被提拔为车间主任,不久又被提升为外销组主管、营销部主管等。凭借良好的英语水平及国外积赚下来的人脉关系,他克服困难,逐渐为公司打开国内外销售市场。因业绩突出,他又被破格升为副总经理、总经理。
  
  成立于1993年的该公司,以生产铸造碳化钨和碳化铬为主。马遥寻思,就当时的行业资讯来看,这两类产品虽有市场,但公司要发展壮大,必须生产品种齐全的硬质材料。
  
  马遥“新官”上任,便着手公司改革,借助公司技术成熟的产品,注册“BODA”博大品牌,将公司发展方向定位为生产硬质材料产品等。
  
   历尽坎坷,公司走出困境
  
  2007年,该公司迁至炎陵县九龙工业园区。“一边是厂子正在搬迁,生产受到影响,一边是订单不等人,每天急得双脚直跳。”搬迁时,刚担任公司负责人的他每天疲于奔命,一边指挥搬迁、安装调试设备,一边赶订单。
  
  顾客就是上帝,无论如何得保质保量按期完成订单,否则,不仅失去客户,还得赔偿对方损失。为了赶时间,经常是产品刚下生产线,他就马上用空运小包、快速物流赶送过去。过去他们都用铁路、轮船运输,这一来,公司成本大增。一年下来,公司增加支出200多万元。剔除成本,这年厂里利润仅剩区区20多万元。他带领员工们埋头苦干,工厂境况逐渐好转。
  
  上帝像是有意考验他。2009年,厂里效益刚有起色,原材料突然暴涨,短短几个月功夫,价格便由过去的几十元/公斤涨至近千元/公斤。尽管他节省开支,但也无济于事。这还不算,有时还进不到原材料。他只得不分昼夜跑到江西等地进货,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是常事。这一年,他累得够呛,厂子却未赚钱反亏7万多元。
  
  此后的数年里,他苦苦经营,公司才略有好转。
  
   研发新品,优于国际同类
  
  2008年,株洲博大钨业有限公司引进实力雄厚的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江钨集团)投资,共同组建株洲江钨博大硬面材料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287.32万元。
  
  过去,由于公司生产的电镀产品大路货多,利润低,产品竞争力不强。如何摆脱困境?作为总经理的马遥忧心忡忡。他开展技术创新,成立由6个人组成的专门研发团队,打算研发自己的高精尖产品。
  
  经过3年研究,他们终于研发出热喷涂粉、单晶碳化钨等新型硬面材料产品。该产品具有无污染、使用寿命长、零污染等特点,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现已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有色、石油、煤炭、化工、铁路、航天航空等行业,八成以上出口欧美发达国家。
  
  据悉,如今该公司通过开展自主研发,产品种类已由2类11个牌号增至5类58个牌号。2010年起,公司又重新定位公司发展方向,即以生产各类碳化钨/碳化铬系列热喷涂粉、单晶碳化钨、球形铸造碳化钨、结晶钨为主攻方向,传统产品铸造碳化钨与碳化铬为基础,同时传统产品研发升级,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要。
  
  2011年来,公司产品产量稳居国内同行前三强,品种牌号数量居全国同行之首。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941万元,实现利润530万元,上交各项税收1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