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 “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空巢多,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如何改变这些老人的养老现况,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有一个有尊严、稳定而安全的就医养老环境,成为医改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家推广的“医养结合”模式,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株洲市积极探索推进,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和养老服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一)前期主要做法
一是科学规划,为发展提供依据。2016年,通过《株洲市区域卫生规划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和《株洲市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推进多种医养模式,建成一批医养一体的服务机构;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开展合作,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申请开办老年人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发展的医养融合格局。” “到2020年,全市医养结合床位数需达到2.7万张,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医疗机构为支撑的, 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同时,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在坚持公立医院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在特需、高端、专科等领域提供医疗资源供给,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原来的医疗机构可以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养老医疗服务。这些规划性文件,为合理有效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发展医养结合模式,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是探索试点,以点带面推进。株洲市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促使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探索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
2015年,醴陵市来龙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让老人们在卫生服务中心,既可享受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又可由护工照顾其饮食起居,“医养结合”的方式受到群众欢迎。2016年,株洲市三三一医院引入社会资本合作成立股份制护理医院,“护理医院”将开设以康复护理、养老康复为主要特色的科室,用于满足株洲市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对康复、养老及高端医疗等方面的需求,目前《株洲市三三一医院关于引进社会资本合作成立股份制护理医院的合作方案》已完成修改和完善,待政府审议通过后实施;市人民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也在积极建设中,该院通过与北京医院等知名老年病医疗研究机构进行长期合作,建立上下互通的交流学习平台和人才培养通道,为株洲老年病专科建设提供系统的医学指导。
株洲市部分医疗机构‘医养结合’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养分离的状况,也让一些医院实现了转型发展。
三是改制转型,扩大参与主体。对全市企业职工医院进行改制转型,通过整合、转型、托管等方式,对7家原企业主办的医院在产权、管理和注册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将其中6家医院统一注册为社会力量办医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将业务量欠饱和、资源效率发挥较差的湘安医院、市四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原株洲田心医院整合兼并到市中心医院。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办医院51家,占医院总数的65.38%。企业职工医院改制转型不仅整合了株洲市的医疗和养老资源,调动医疗机构利用闲置床位资源,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大了“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参与主体。
(二)困难和问题
株洲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还是通过鼓励企业职工医院转型开展养老服务,在经营功能上向养老院和慢病医疗服务倾斜,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据统计,至2015年底,株洲市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51.23万人,占总人口的13%左右,其中超过半数是身患各种疾病的空巢老人,老年人口在医疗、照料、护理、康复等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但株洲市目前仅有养老机构18家,各类养老床位只有12000多张,“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政策扶持不够。虽然出台了系列文件,但基本是转发国家的内容和要求,可操作性不强。每个地市情况各异,政府要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建立明确的医养结合扶持配套政策,包括用地、税收、医保等政策的引导。
二是部门合力不强。 “医养结合”包含养老和医疗保障两大主要功能,涉及卫计、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职能,同时还需财政、税务部门给予配合。交叉重叠的部门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发展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相关部门职责界定模糊,难以形成有效“组合拳”,做到优势互补、合力托举,极易出现利益纷争、责任推诿,极大地阻碍医养结合的健康发展。
三是专业人才紧缺。由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造成护理服务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老年护理专用人才护理人员“请不来、培训难、留不住”是我市许多养老机构头疼的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牵头主导“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开展,加快“医养结合”养老顶层设计,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等给予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制定合适的标准、建立机构、完善机制,推动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走上正轨。
二是建议相关部门统筹联动,协同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建立统一完善的养老和医疗服务标准,规范医疗护理行为,保障老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由卫生部门批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成为有医疗资质的机构,由民政部门确认其非营利性并纳入医保。
三是建议加大“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力度。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在中高等护理教育中增设老年护理学科,培养专业护理人才;利用高等院校或医疗机构的优质资源,对社会护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岗位等级培训,提高服务技能。
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康复保健等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
五是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扩大医疗资本参与建设医养结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