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工业重镇从“污染名城”到“两型先锋”

14.09.2016  15:35


在株洲,到处能看到这样长满鲜花的青草地。 唐小晴 摄


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 唐小晴 摄


记者参观中车株机。 唐小晴 摄

   中新网株洲9月13日电 题:湖南株洲:工业重镇从“污染名城”到“两型先锋

  记者 唐小晴

  从“黑色”到“绿色”,从“污染名城”到“两型先锋”。工业重镇湖南株洲的变化正是当下中国经济转型的有力印证。

  9月初,株洲这个老工业基地的华丽转身,吸引了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的聚焦。无论是人才荟萃的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还是绿意盎然的林荫景观建设,都让这批素来热衷“找茬”、“苛刻”的媒体人不吝赞美:“这座城市是生态的、宜居的,能推窗见绿,抬头见绿,处处是绿。

  “株洲是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城市。自2007年12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试验区以来,我们坚持以‘两型’建设为引领,大胆先行先试,着力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湖南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表示。

   工业重镇壮士断腕摘“黑帽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作为老工业基地,株洲曾连续几十年身披耀眼荣光,创造过新中国工业史上180多个“第一”。然而,本世纪初后,以资源消耗为主的传统发展路径和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令株洲的可持续发展遭遇“阵痛”。

  2003年和2004年,株洲曾连续两次出现在“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列。为摘掉这顶“污染”的黑帽,2007年,株洲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试验区为契机,将加速产业转型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力推动产业由“高碳”向“低碳”、“黑色”向“绿色”、“制造”向“创造”转变。

  “近年来,我们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追求发展绿色GDP,努力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表示,株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污染企业,把“两型”建设与湘江保护与治理湖南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结合起来,与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转型发展之路。

  株洲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文彬透露,近三年,株洲关停污染企业(生产线)217家(条),关闭小煤窑123座,整合烟花企业300多家;投资200亿元,完成保护与治理项目1002个,截流湘江株洲段沿岸排污口31个,退出湘江沿岸1公里内养殖场529家。“十二五”期间,株洲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51.3%,超额提前完成“两型”社会建设节能任务。

  与此同时,株洲抢抓“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机遇、做大做强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三大优势动力产业,全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创造了IGBT“中国芯”、电力机车“中国速度”、航空发动机“中国动力”等标志性品牌;大力推进9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服务业成为株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株洲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领,由资源要素外流的城市变成“全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由“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变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完成了从工业重镇到宜居城市的华丽转身。

   培育“两型”文化 动员全民参与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推动发展转型升级,就是要让民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阳卫国说,为使“两型”理念深入人心,株洲在湖南率先提出建设“两型”机关、企业、学校、家庭、社区和村庄,并制定了相应的“两型”建设标准,创造条件让市民亲身体验“两型”生活。“地球熄灯一小时”、“徒步湘江环保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吸引民众积极参与“两型”社会建设。

  株洲人平时的生活真的“两型”吗?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株洲,全市星级宾馆(饭店)禁止使用一次性洗漱用品、餐具。市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两型”成为一种行为理念和生活习惯。同时,株洲建成了全国一流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跻身全国“公交都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市民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出行比例占城市交通的60%以上。

  曾经“灰头土脸”的株洲,经过短短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完美“蝶变”。2012年和2014年,株洲两度摘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如今,车行株洲,移步换景,目力所及,建筑物整洁美观,干道、街巷路面清洁,商铺广告整齐划一,一物一景都让人倍感舒适。

  “两型理念已经成为株洲人民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行动自觉、一种生活习惯。”阳卫国说,今后五年,株洲将继续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争取率先在全国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磅礴崛起

  甩掉污染的“黑帽”,株洲选择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新技术、新机制、新政策、新环境一起发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

  2013年,一个新的名词在株洲诞生——“中国动力谷”。株洲宣布,将依托自身现有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优势产业,用10年时间打造3大千亿产业集群,使株洲成为中国动力产业聚集区。

  “中国动力谷”犹如一只巨手,将株洲三大优势产业攥在一起,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对接,同时也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潮。

  以轨道交通为例,近几年,这一产业通过技术创新,陆续推出了中低速磁悬浮、电容储能式轻轨车等新产品,形成了全国领先的涵盖干线铁路机车、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的整车制造产业。

  2014年,株洲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株洲市产业振兴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持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到2017年,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

  一份“株洲制造”向“株洲智造”升级的成绩单显示,株洲成为国内唯一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和国内最大电动客车研制基地,其高端轨道交通装备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2015年,中车株洲所轨道车辆核心部件智能制造工厂建设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项目。

  除此之外,株洲的新能源产业、新材料、健康食品医药、电子信息产业也磅礴崛起。这个昔日的工业污染城市,正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