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 助推供给侧结构改革
10月26日,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将在济南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中国标准化论坛由中国标准化协会主办,始创于2003年,历经13载,是我国标准化领域唯一的综合性学术交流活动。同时,第一届中国标准化助力奖新鲜出炉,为这届论坛增添了色彩。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纪正昆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标准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已经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的层面。本届论坛提出以“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主题,主要出于哪些考虑?
纪正昆:本届论坛的主题“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紧联经济发展核心,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标准化的助力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这是顺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中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英明决策。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用工匠精神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供给侧改革的原则是既要调整供给,又要关注需求,从两头发力促进经济发展;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其根本就是使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的需要。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要保持总需求力度,更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质量。这就需要把标准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标准全面提升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记者: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标准化工作、推进标准化改革发展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通过本届论坛,中国标准化协会要向其会员传递哪些信息?
纪正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通过深化标准化改革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强标准化工作。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三中全会要求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四中全会把标准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五中全会对标准化的要求贯穿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把标准化改革列为重点任务。国务院相继颁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尤其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高度,部署“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要求“提升中国标准水平”;加快修订《标准化法》,使该法尽快出台。刚刚闭幕的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分别致贺信和致辞,突出强调,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这说明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标准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标准与战略、规划、政策一样,都体现了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一个国家的标准化程度,反映着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和国家的治理水平。标准是共同遵循的规范、准则。标准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其“乘数效应”将助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记者:国家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对团体标准寄予厚望,中国标准化协会有哪些落实深化标准化改革的措施?
纪正昆:步入“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站在新的起点,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积极实现以标准化助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的新发展。
一是积极参与实施标准化战略。要强化标准化战略意识、战略定位和战略布局,构建服务发展的“大标准”。积极实施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广泛开展“标准化+”行动,推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态文明、消费升级、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转型升级有标准引领、市场规范有标准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准可依。
二是积极实践标准化改革。要深刻理解建立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新型标准体系的丰富内涵。坚定实施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的决策,做到“一个市场、一条底线、一个标准”。要在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中,突出公益属性,保障基本供给。我们要着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三是积极提高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要倡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增强话语权;要着力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有效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创建中国标准品牌,构建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中国标准化助力奖获奖单位和个人
获奖单位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多次获上海市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和标准化优秀学术成果奖;2008年成立以来,共申请国内专利743件,专利授权321件,PCT涉外专利申请46件,授权1件。围绕民机研制,构建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支线飞机标准规范体系;依托大型客机国家重大专项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大型客机标准规范体系;利用信息化工具推进标准化工作;以标准为工具推动标准件国产化;参与两项国家标准编制,承担43份航空标准的编制。是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协会航空航天理事会成员单位,21名技术专家担任该协会各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并参与协会70余份标准的制修订。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
6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多次获得质检总局、标准委颁发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007年三等奖、2009、2013年二等奖、2014年组织奖)。主导制定了船舶领域多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开展顶层研究,助力行业规划和战略制定;落实军工科研,推动武器装备标准体系完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国内技术对口单位挂靠单位;国内首家开展中医药术语研究,研究制定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出版国内首部ISO中医药国际标准研制指导教材;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两次承办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截至2016年8月,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已发布ISO中医药国际标准7项,其中6项由中方专家主导制定,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杨凌现代农业标准化研究所
依靠国家“985”、“2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根于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服务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户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起了我国农业标准化理论的初步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架构和农业标准化示范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创立了“农业技术家教”标准化模式,完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模块。先后参与或主持农业标准化方面的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多本专著。
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
201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获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0年获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目前以配套环境水质污染物监测为主,覆盖环境空气、土壤、沉积物、工业固体废物等领域的环境标准样品体系总体形成。一系列环境标准样品的全面应用,为国家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管理科学决策以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标准支持作用。
获奖个人
张兴超: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标准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2014年获工信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4年获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一种电化学腐蚀金属丝制备多孔块体金属玻璃的方法”获2007年发明专利。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金属材料复验规定》、《宇航热控涂层标准研究》等20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制,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航天重大专项和重点型号选用材料、工艺提供了标准化依据,推动了航天材料工艺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整体进步。
钱 恒: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多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项目、质检公益性科研项目;作为技术专家,担任中国国家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ISO资产管理技术委员会注册专家、IEC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智慧城市电子电工视角参考框架工作组的联合召集人、ISO/IEC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委员会注册专家;主持和参与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起草国家标准6项,获得专利6项。编写著作5项,发表论文10篇。
谷山强: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防雷技术事业部总经理,博士,高级工程师。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功率暂态现象分技术委员会、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IEC雷电防护技术委员会专家;201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获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权专利42项,负责制定电力行业标准2项,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2项,正在主导2项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曾 宇:武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国家红外及工业电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负责人,教授级高工。IEC工业电热设备技术委员会工作组召集人。2013年,主导研制IEC 62798等三项工业红外电热装置国际标准,获IEC 1906大奖;2012年获辽宁省人民政府科技技术奖。主导研制工业红外电热装置三项国际标准,主持或参与20余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李卫东: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纤维检验所副所长,博士,教授级高工。ISO纺织品技术委员会工作组召集人,全国家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制定ISO18068国际标准。目前主持ISO国际标准修订项目1项,主持ISO国际标准提案1项。主持或为主参与包括国家自然基金、质检总局等各级科研项目,以及标准制修订项目20余项,多次获上海市标准化优秀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
吴 斌:辽宁出入境检验检检疫局技术中心副处长,博士,研究员。大连工业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共完成国家科技部、质检总局、辽宁省、大连市及辽宁检验检疫局科研项目30余项,研制国家标准样品30余项,制定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8项、地方标准4项。获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获中国水产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2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主编著作1部,获得专利9项。
王益群: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副主任,博士,高级工程师。IEC电工产品和系统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光纳米材料工作组召集人,美国UL标准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多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和参与了9 项省部级项目。负责研究或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了128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其中96项已正式发布:研究起草IEC 3项国际标准;研究起草《微型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第2部分:性能试验方法》等18项国家标准;主持广东省电动汽车产业标准体系建设项目,完成《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技术条件》等75项电动汽车产业地方标准研制。
杨小兵:中国人民解放军63971部队副主任,博士,副研究员。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及呼吸防护装备组专家。共负责或参与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标准物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公益研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口863等30余项国家、军队及横向课题的研究。申请国防或国家专利8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期刊、会议学术论文50余篇,获优秀科技干部和学术先进个人称号,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全军防化军事学术论文二等奖一次、获国际呼吸防护协会2010年会优秀论文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姚 勇: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员;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10年获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两次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组织承担编制了《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组织编制了“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海洋标准体系框架”、“海洋标准体系表”等材料;研究、组织制修订了《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可再生能源勘察与评估指南》等几十项海洋标准。发表科技论文20多篇。
张维华: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总监,博士。闪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标委注册的国际标准化中国专家、IEC注册的国际标准技术专家、IEC 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中智能家居用例和智慧教育用例两个工作组的召集人、ISO/IEC 智慧城市研究组的联合编辑,有10余篇SCI国际论文、数十篇国际会议论文、数10项国际国内专利发表;主持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系列国际标准有8项国际标准发布,主持的闪联国家标准已经有8项正式发布。
王秋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标准管理部主管,高级工程师。担任IEC两个工作组专家,全国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09年获湖南省人民政府标准化先进个人。参与制定IEC《轨道交通 车载多媒体系统 第2部分:视频监视系统》等5项国际标准、《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3-1部分:机车车辆 列车和整车》等8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含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
钟代笛:重庆大学教授,博士。国际个人健康设备标识委员会主席,国际电信联盟学社成员、标准编辑,中医药健康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际物联网基础工作组中国代表团成员。2016年获质检总局、标准委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011~2015年连续5年获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突出贡献奖。申请获得数十项发明专利。牵头完成68项国际标准;参与研制数十项国家标准,发表科技论文40篇。
湛 希: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主任工程师,装备系统专业组长。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2016年获质检总局和标准委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012年和2014年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奖;曾任军用标准化、军民标准通用化领域若干重大项目负责人、计划主管、评审委员;主持完成一系列标准研究课题,组织并参与制定国家军用标准30余项;主持或参与完成技术基础课题50余项,发表论文9篇、撰写论著6部,完成国防科技报告10余篇。
唐小珊: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中心副总工程师兼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化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两次获得中国质量协会优秀奖,“一种检测中空纤维状膜孔径性能的方法”获得发明专利。主持或参与《分离膜孔径测试方法 泡点和平均流量法》等10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
邹玉堂:大连海事大学处长,博士,教授。全国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5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9年获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2004年获机械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奖。主持ISO两项并参与一项ISO国际标准的制定。主持或参与30余项国家标准研究或制修订。主编出版标准化专著多本。
2016年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征文获奖论文及作者
特等奖(10篇)
李金平 马茂冬 王 琳
张胜权
王豫茹
甘旭超 刘德娟 王艳华
丁 峰 胡曼丽
于 杰 王春芳
兰井志 贺战朋 于常亮
高文田 崔学军
赵阳楠 熊永红
马 玄 张继红 王映晟
屈 洋 冯佰利
范澍田
韩庆生
高 毅
沈群红
久岚颖 侯平平
关养利
李 武
孙诗青 孙 远
陈莉莉 彭 程 茅海军 程 越
王益群 杨天乐 刘 哲 张 超
张 伟 杨沣江 李雪南 王 雪 刘亚平
孙林燕
冯紫光 张 超
孙灏明 江其蔚
王红艳
杜世云 李有良
孙学智 潘自欣
张文娜
曾 伟
《标准化助力检测技术服务业供给侧改革》
《标准化提升我国养老服务水平》
《从标准化视角看科技项目档案管理的供给侧改革》
《建立新产品研发标准化工作系统 促进新能源产业转型与创新》
《以标准化促进我国传统工艺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科技标准化评价量化创意、创业与创新》
《推进标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力国土资源工作新发展》
《高校物业服务标准化创新发展之路》
《实施标准化+ 生态文明,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标准化提升产品设计质量的探索》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
《标准化的破与立》
《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 推动家具产业转型升级》
《团体标准纳入施工现场标准员体系分析与探讨》
《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新要求》
《标准制修订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及质量控制研究》
《发挥标准化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品质西安” 标准体系建设探析》
《标准化战略推动金刚石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社会公共服务标准化供给困境与调和路径》
——以杭州萧山配网抢修指挥管理提升供电服务能力为例
《标准化视角下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
《团体标准推广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的公共服务探索》
《弘扬工匠精神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互联网+”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快速应对服务模式的研究》
《航天云网标准规范池实施“标准化+ 互联网+”机制解析》
《加强标准化教育 实现人才“供给侧改革”》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众创空间孵化服务标准化研究》
《海洋标准化战略助推海洋事业创新发展》
《互联网思维对标准化创新与改革的启示》
周 文 黄 萍 王益群
唐良富 解如风 张旻旻 罗 军 黄茂薇
黄 姝 潘广全
车胜新
吴雨洲 王 蔚
张兴超 魏永刚 代 健 卫 巍 任 伟
马连启 刘 燕 万会魁
张 欢 潘 洋 周树华
谢翔燕
唐小珊 杨 燕 冯 磊 孙林燕
《新常态下“标准化+”战略助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全球主要标准供给侧结构与标准布局浅析》
《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与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大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构建企业产品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激励约束机制的思考》
《中国航天标准体系构建与研究》
《政务大厅服务标准化助力供给侧改革创新》
《综合标准化在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综合体中的应用》
《标准化助推企业建立内部最佳管理秩序》
优秀奖(30篇)
组织奖
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