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坤老师在辅导学生
华声在线9月5日讯(通讯员 石自行 记者 龙腾) “同学们,大家注意了,我们在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不要用力过猛,别把试管给弄坏了。”当记者走进小河中学时,杨振坤老师正在上化学课,年逾50的他每每走上讲台,依然是那么精神抖擞。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山区一呆就是33年,用自己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乡村教师的平凡和伟大。
“外乡”老师
杨振坤是浏阳北乡洞阳人,1983年,从攸县师范学校毕业后,杨振坤被分配到了浏阳东区最偏远的条件艰苦的小河中学任教。“那时候这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听不懂这里的方言。”杨振坤说,自己是北乡人,对小河的“客家话”一点也不懂。
为了尽快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他一有空就向本地老师和学生请教客家话。“那段时间,我都快变成‘交际花’,经常和老师们在一起,主要目的就是想学习当地的方言。”
90年代初,由于学生家长们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及经济状况普遍不好,很多学生今天还在学校读书,第二天就可能弃学打工。为了稳住学生在校学习,他经常早出晚归地奔走在乡间小道上,三番五次到学生家去登门劝学。
面对贫困学生,杨振坤每期主动出面为学生担保学费,有时还悄悄用自己的工资垫付。“垫付多少我不记得了,但是哪些学生从我手里走出大山我记得。”在杨振坤家里,他给记者翻开了一本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这些年从他手里走出去的学生。
“这是他的宝啊,每次都收藏得好好的!”他的爱人说。
“老杨”老师
近年来,浏阳教育系统掀起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课改,有些中老教师“望洋兴叹”,“我也曾经犹豫过,觉得反正快退休,混混日子算了。后来一想,这样不行,会耽误一大批学生。”为此,他逼着自己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领会课改实质,每年认真自学了6本以上的教育理论书籍,做详细的读书笔记。
在教学中,他坚持深入新教材实验研究,和师生一起谈感受,交流体会,共商教法。因为白天忙于上课、批阅作业,备课只能晚上进行。有时为设计一个教学步骤,拟写一个教案,广泛查阅资料要花费几小时的劳动。家人有时不解地问:“你都教过数遍了,怎么还老是备不完的课?”
“教学的提高是没有限度的,天天在备课,就要天天有收获,我怎能炒冷饭来打发学生呢?”杨振坤说。正是由于孜孜不倦地钻研探索,他被学校评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分子。
“他总是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对待学生,他像老师、家长,也像兄弟。他的课幽默、有趣,学生们喜欢上,教学质量也高。”小河中学校长卜继丛说。因为他的课活泼生动,每一届学生们都亲切地叫着他“老杨”,都特喜欢他的化学课堂。
“留守”教师
在这33年中,一届又一届的老师被分配到小河中学,又一个一个的离开。但杨振坤却选择留了下来。这期间,他也有去条件更好的地方任教的机会,但一想到小河中学的学生们需要老师,他放弃了自己事业上更好的发展空间,留在了小河中学。现在,杨振坤在浏阳买了房。但是他却一个月也难得回家一趟。
他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看见食堂的饭桌漆掉了,他就买来油漆自己刷;学生的床铺坏了,他来动手修;楼梯间有蜘蛛网,他拿起扫帚清除掉……同时,作为学校实验员和管理员的他,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做到了极致,实验室多次接受外校观摩,他也多次被评为长沙市、浏阳市优秀实验室管理员,并曾获“长沙市第九届‘友谊’优秀教师奖”。
“现在我越发不会离开这里,肯定会‘留守’在这里,因为我爱这片土地。”杨振坤笑着对记者说。
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609/2016090511213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