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长出来的信心 ——写在新宁崀山申遗成功五周年之际

11.08.2015  17:21

        2010年8月2日 ,一面书写 着“世界自然遗产— — —崀山”字样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崀山之巅。这一天 ,新宁崀山申遗成功!新宁这座小山城 ,从此走进世界的视野。
        五年过去了 ,成功申遗给新宁人带来了什么?
        “据统计,崀山景区门票年收入从申遗前的450万元增长到如今的5130万元 ,同比增长了1040%”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与证明。
        “1040%”的增长量不仅佐证了新宁八年前选择的果断与正确 ,更加倍增了新宁为之奋力创业的信心。
        如今的崀山 ,被国家文明办列 为“全国文明单位”,并成功入 围《国家5A级旅游景区预备名单》。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新宁县从7个县直相关执法部门抽调22人组建了崀山景区联合执法大队,集中行使景区执法权,365天24小时轮岗巡查 ,出台了打击滥砍滥伐 、森林防火等法律法规 ,完成了景区30.564千米游道两旁防火隔离带的清理和设置。同时,投资修建了数字化的环境保护安全监控系统 ,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整个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
        此外 ,将崀山核心景区6000亩林地全部划为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 ,县财政从2010年起 ,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切块预算安排景区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100万元 ,并逐年增加该项费用 ,为景区林农增加稳定收入 ,让遗产地居民分享资源保护 、生态文明的红利。
        按照“规划领先”的理念 ,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基础上,2011年修订了《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完成了《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改)》等六个保护规划的编制。从此,崀山遗产地的建设项目均依法依规履行审批手续。今年6月 ,在住建部专家的实地把关与指导下,崀山南大门选址论证和紫霞峒景区提质改造的论证报告通过评审。
        环境综治添“颜值
        为巩固崀山申遗成果 ,新宁投入1800万元对崀笏 、窑市两条街道 ,石田、黄背 、茶亭、崀山等九个村及公路连接线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为确保全天候保洁 ,每个村都建立了环境整治理事会 ,组建了一支78人的保洁队伍 ,所有垃圾日产日清 ,并集中进行无公害处理。九个村都建立了“有钱办事 ,有人管事 ,有制度考核”的长效机制 ,实现了“道路干净 ,村庄整洁 ,街道卫生 ,工地规范”的目标。
        景区新建民居要遵 循《民居建设标准》,以巩固崀山民居风格和杆线搬迁入地的成果 ,使遗产地景观与环境协调。景区大力实 施“春花秋色”工程 ,每年投入150万元左右对遗产地村庄 、道路 、街道进行美化 ,实现春有花 ,秋有色,崀山处处美的效果。
        科研价值全面挖掘
        崀山是中国东南湿润区壮年早期峰林峰丛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具有突出普遍的地球科学研究价值。新宁县充分利用崀山世界遗产地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展科普研究和展示活动。
        2012年冬 ,由著名生物学家罗仲春在崀山发现并命名的罗氏楼梯草 ,把崀山特有植物种类由新宁毛茛、崀山合耳菊、崀山唇柱苣苔3种扩大到4种 ,在生态学 、生物地理学 、生物多样学和系统发育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013年9月,斯洛伐克夸美纽斯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就中国和斯洛伐克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中国丹霞世界遗产地的岩崩灾害及其风险评估”进入崀山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这是外国专家首次到中国专门进行丹霞地貌研究。
        2014年3月,湖南师大邓美成教授编纂的《崀山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开发研究新进展》一书成功发行,这对于“中国丹霞·崀山”的地质地貌研究和保护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邵阳市旅游外事港澳侨务局办公室 供稿)

(编辑:曾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