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奔小康——江华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纪实

14.09.2015  19:44

9月上旬,记者来到江华瑶族自治县采访,见该县农业产业“一村一品”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各个乡村:制香村、玫瑰香柑村、瑶山雪梨村、水蜜桃村、脐橙村、茶叶村、养猪专业村……

近年,江华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使一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发展水平较高、优势明显的主导农业产业或农产品特色品牌,大幅提升了农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全县脱贫致富步伐加快。2014年,该县获评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十快进县”。

”富瑶家

8月7日,记者来到桥市乡大鱼塘村制香产业园,扑面而来阵阵清香。

乡长黎飞燕介绍,以前瑶族村民长期居住在深山,为了驱赶蚊虫,也为了怡神醒脑,形成了制香的传统。现在,在县里大力扶持下,制香业成了大鱼塘村的致富产业。大鱼塘村从事制香业的村民就有200多人。

村民程礼云一家3口正在厂里忙碌。他告诉记者:“我从小跟着长辈制香,但那时制香只是为了换几个油盐钱。这几年,县里大力扶持发展制香产业,我们购买一台制香机,县里还给5000元补贴。现在,我们开发的产品达50多个品种,主要销往湖北、福建、浙江等地。

记者看到,程礼云一家3口分工合作,不一会儿,一匝匝大红色的竹香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程礼云边包装边说:“制香原料简单,村后的大瑶山里到处都有。工艺也不复杂,还不受天气等因素影响。时间也很灵活,农忙时忙庄稼,农闲时忙制香,轻轻松松赚钱。

效益好吗?”记者问。

仅制香一项,一年纯收入在5万元左右。我还办了个现代化养猪场,种了300多亩茶叶。我们家已实现小康了。”程礼云自豪地回答。

”漫尖山

全村2300人,人均4亩水果,每亩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这就是江华河路口镇尖山村。

记者来到尖山村,村里玫瑰香柑漫山遍野,果实挂满枝头。

尖山村地处湖南与广西交界处的大山里,过去产业无特色,村民脱贫致富步履艰难。

2008年3月,新上任的村支书李国佳和村支两委干部,带领村民代表,前往相邻的广西富川县参观学习柑橘种植。可回来后,大家犹豫不决。李国佳和村支两委干部带头“吃螃蟹”,当年种下600亩玫瑰香柑和脐橙,两年后挂果,卖出了好价钱。这下,村民们“眼红”了。几年来,通过土地流转,全村种植玫瑰香柑等1万多亩,年纯收入2000多万元。

村民李小平说:“玫瑰香柑就是我们的摇钱树。现在,村里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不少人还买了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生财源

夏日阳光下,江华涛圩镇牛牯岭生态农业示范园郁郁葱葱。

镇党委书记尹世祥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牛牯岭生态农业示范园总面积0.8万亩,分属几个行政村。通过土地流转,目前已建成有机茶基地0.2万亩、水果0.6万亩,年产茶叶100吨,雪梨、脐橙等1万吨。发展规模养殖场28家。去年,全镇人均年收入达到1.35万元。

涛圩镇黄田洞村村民吴耀清是当地种养大户之一,眼下,他正组织人将其老猪舍改扩修成标准养猪场。他说:“我们村基本上家家户户跟广东温氏集团签订了产销合同,发展标准化养猪。同时,家家户户种水果、茶叶,形成了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户均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

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唐志强介绍,近几年来,县里设计了16项可监测、可评比、可调度的指标,对全县23个乡镇(场)512个村每个农户进行考评,以打通建成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让每个村都发展切合实际的产业,真正实现“家有小康住房、户有小康门路、村有小康产业”目标。

近3年来,江华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全县小康建设步伐全面提速,GDP、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2%、33.1%。今年上半年,全县GDP完成37.2亿元、财政总收入4.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2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35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18元,同比分别增长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