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机关报谈反腐: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

25.04.2016  04:11

  身份证换证竟历时8个月之久;对滥用农药的蔬菜进入市场不闻不问……日前,广东省纪委通报7起典型问题,一些干部因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受到问责处理,再次给那些“作风病”患者敲了一记警钟。

  反腐高压态势之下,贪官纷纷落马,治吏越来越严,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却仍然突出。有担当不足不敢为的,有动力不足不想为的,有能力不足不会为的,尽管表现不同、成因各异,但造成的结果往往是相似的——损害了群众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导致发展机遇丧失、各种问题堆积起来。贪官蠹虫固然危害不小,但这些“太平官”“庸懒官”带来的负能量也不可忽视,其危害性有时甚至比腐败更严重。正因如此,治庸治懒的呼声一直很强烈,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甚至愈演愈烈。然而,长期以来,干部管理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认为干部不犯原则性错误,不违法乱纪,就不用动真格进行处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对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再也不能听之任之、轻轻放过,而应依纪依规严肃处理,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实际上,近年来因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而受到处理的在各地不乏其人,正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也明确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精神不振的问题,主要是工作消极懈怠,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逃避责任等。这些政策举措,都释放了明确的政治信号。

  治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既需要监督问责,也离不开常态化机制。当前,落实中央关于“干部能上能下”的精神,不少地方已经出台了实施细则,为“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提供了制度支撑。人事制度更科学合理,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更加完善,与监督机制、问责机制等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就能倒逼干部树立担当意识、鼓起实干精神,营造出争相干事、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破除“庸懒散慢”。(鲁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