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胜利】重庆:从抗战时陪都到“中西部骄子”
26.08.2015 11:32
本文来源: 湖南红网
(今日的重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高楼拔地而起)
(优美的南岸风光)
(朝天门夜色)
《最后的胜利》系列报道
湖南卫视报道: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红网将推出大型报道《最后的胜利》
湖南经视报道: 全媒体融合传播 8组记者找寻抗日战争的湖南记忆
潇湘晨报报道:《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出征
红网全媒体报道团赴抗战名城挖掘湖南故事
1927年建市,1937年定为战时陪都,重庆,这所抵御了日军五年半轰炸的“英雄之城”,如今,已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历经70年风雨过后,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重庆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成为了内陆开放高地、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去年GDP跃居国内城市前六位。
战时工业内迁经济发展新起点
“抗日战争时,重庆刚成为陪都,还是比较萧条破败的。”80岁的老重庆人陈先生回忆。1937年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长江中下游的人民亦随之迁来,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做起了小买卖。一同迁来的,还有大量全国重点工业、企业及学校。内迁人口和工厂的激增,刺激了重庆消费需求和产品供给能力的增加,为战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组织沿海工业内迁,是国民政府发展后方工业建设的第一个重大举措,这也为后方经济奠定了新的较高起点的发展基础。资料显示,从1939年前后到1942年左右,是重庆战时工业生产大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为迁渝工厂纷纷复工,新工厂大量设立,工厂数量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多,工业生产走向高潮……这一时期,被称为重庆民营工厂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1942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的工业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一方面,重庆的民营工业逐渐衰退萎缩,直到陷入停滞破产的困境;而另一方面,国营工业承接前一时期的势头继续膨胀,这使重庆工业的生产总量在1943年达到峰值,并使抗战后期重庆工业仍然在总体上保持了较平稳的发展态势。
战时工业的大发展,也为新中国重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站在重庆黄山及南山顶上放眼望去,朝天门、江北嘴、化龙桥等商务集聚区高楼林立、路灯霓虹、解放碑不夜城车水马龙,踏上现代化快节奏的“山城”在中西部城市焕发着耀眼光芒。
生猛闯入国内城市GDP前六
今年,在各省先后公布了2014年的年报后,从目前主要城市公布的数据来看,重庆多年来首度超过了苏州,跃居国内城市GDP前六位。
作为中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在国家的支持下,近年来已形成铁路、航空、水运、公路四大国家级交通枢纽。并同时拥有航空、内河航运和铁路三个国家一类口岸,且相应配套设立了三个保税区,实现了交通枢纽、口岸、保税区的三个“三合一”。因此,重庆成为了国内唯一同时具备水、陆、空三种开放形态的城市。
同时,重庆也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和包坤通道的结合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是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极核,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一带一路”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等战略部署。重庆充分利用起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的区位优势,扩大了对内、对外、向东及向西的开放,建设大通道、构建大平台、形成打通关,加快完善开放性经济新体制,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向高度、广度和深度全面扩展。
这座拥有浓厚战时文化的山城,正将它战时永不妥协的英雄气概,融入经济发展的命脉中,在新时代的和平春风中,继续斗志昂扬地前行着。
本文来源: 湖南红网
26.08.2015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