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胜利】武冈黄埔军校二分校:为前线输送两万战斗人才
20.08.2015 16:44
本文来源: 湖南红网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武冈黄埔军校二分校旧址中山堂,是一栋“中西合璧”的大庑顶外带四个攒尖顶角楼的砖木构建筑,古朴宁静)
(中山堂背面,是典型的中式三层楼建筑)
(在中山堂正对大门的墙壁上,平行镶着的长木条引人注意)
(中山堂当年由第二分校工兵连自己设计、修建,砖块也是由自己烧制。73年过去了,整栋楼梯依旧非常坚固,从由一块整砖连接起来的转角等细节之处,仍可窥见当年造工的精致)
《最后的胜利》系列报道
湖南卫视报道: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红网将推出大型报道《最后的胜利》
湖南经视报道: 全媒体融合传播 8组记者找寻抗日战争的湖南记忆
潇湘晨报报道:《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出征
红网全媒体报道团赴抗战名城挖掘湖南故事
出武冈老城往东,来到草木葱茏的武冈二中,穿过教学楼群,就能看到一栋“中西合璧”的大庑顶外带四个攒尖顶角楼的砖木构建筑,在几株百年老樟树的掩映下静静伫立。这里,便是黄埔武冈分校总部中山堂的所在。
1938年,日军进逼武汉。是年10月,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被迫南迁武冈,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二分校,又名武冈分校。在短短七年时间里,这里共有2万余名青年陆续走出去,奔向雪峰山战场(湘西会战)以及全国各个抗战前线,奋勇杀敌、血洒疆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日,红网《最后的胜利》报道记者团来到黄埔军校武冈分校中山堂,感受这片历史上的热血之地曾有的温度。
中山堂古朴宁静,坐南朝北,由正厅、左右厢房、花园等组成,占地1300余平方米。正厅楼,从正面看是一栋西式二层砖楼,从背后看,却是典型的中式三层楼建筑。
要走进中山堂,需先走过下面5级石阶,经一个小平台,再走过9级阶梯。跨进一座石拱门,便是当时的训礼堂——学员官兵宣誓、接受训诫的地方。
正对大门的墙上,除了正中间的一幅孙中山先生遗像,另有平行镶着的五根长木条引人注意。林馆长介绍,据老人们讲,这里原是放置了许多从这里毕业、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的灵位。不过,后来随着牺牲的烈士越来越多,直到摆不下,就干脆只留下中山先生的画像。
1938年至1945年,从第十四期办到第十八期,共有10个学生总队,散布在老武冈各地的祠堂、庙宇里以“总队”为单位的学员班、军官训练班、校官训练班、技术训练班、战术研究班等,共计23052人毕业。
“这里培养的是中低级军士,就是一个速成班。学制一般是一年,但很多时候还只学几个月,就接到任务去了前线。”武冈市文物局副局长林金凤介绍。
由于当时武冈分校的教育在全国闻名,名战区军、师长纷纷函请校部派遣学生前往服役。从这里出去的毕业生,毕业后即分配到部队任初级军官,官衔一般为少尉,没有见习期,大多直接奔赴抗日前线,在战场上流血牺牲。
林金凤介绍,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中山堂只是其一,建于1943年7月,是由第二分校工兵连自己设计、修建,砖块也是由自己烧制。因此,73年过去了,整栋楼梯依旧非常坚固,从由一块整砖连接起来的转角等细节之处,仍可窥见当年造工的精致。
除中山堂外,第二分校还有很多的分部,分驻在老武冈各地的祠堂、寺庙内。原来,奉命后撤的武汉分校,原本计划迁到邵阳,后来发现武冈祠堂、庙宇、公馆多且容量大,可作教室、寝室,祠堂外面又有空场,便于军队进驻,又可节约校舍基建开支,于是很快就迁来武冈。
本文来源: 湖南红网
20.08.2015 16:44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