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曙明携手傅胜龙 探讨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变革

24.01.2016  16:20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赵曙明

华声在线讯(记者 康蒙 胡杏子)1月23日下午,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变革”学术研究会在长沙召开,南京商学院名誉院长赵曙明教授、大汉控股集团董事长傅胜龙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管理学报》副总编郭恺也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号召大家多多投稿,分享关于人力资源的好案例。会议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倾听大佬们的经验之谈,共同探讨变革时代的人力资源转型升级的意义和价值。

赵曙明:创新和人才是企业的生命线

在岁末年初之际,南京商学院名誉院长赵曙明教授站在了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变革”学术研究会的讲台上。会议上,他结合国内外前沿学术研究及多年实际案例研究成果,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切入,把脉外部环境给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变革。

赵曙明院长指出,当前社会,移动互联网深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人工智能等科技也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不断演化,全方位、无边界、网络化、平台化、免费化是大趋势。这样的趋势下,技术的革新引领着企业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革新。赵曙明举例说,青岛海尔对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值得借鉴,海尔通过网络化战略,进入到人人可以当创客的阶段,原来庞大的企业现在成为员工创客的平台,这么做的结果是创新活力被充分激活。

如何释放企业的活力?赵曙明院长从分析企业发展历程入手,他指出,每家企业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创办、扩张发展、成熟、衰亡的过程,欧洲有的企业“寿命”已达700多年,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岁。什么原因?首先,创业时,产权要搞清楚,基础管理制度要建立好,到了企业发展扩张时期,要大胆引进人才,除了培训员工外,还需要有激励措施,从而把人才留住。企业进入成熟时期时,就必须要创新了。很多企业就在这里倒下了。他告诉记者,华为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7岁,99%的员工持有企业的股份,这个占比非常惊人。2015年,华为投入了408亿元搞研发,占销售额的14%,因此,华为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充满了活力,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傅胜龙:在信息社会的常态下一直往前走

他从涟源来到长沙,从一个物流企业到房地产企业又回到做物流企业,他是经济学家眼中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完美结合的典范。他就是傅胜龙,大汉集团董事长,大汉模式缔造者。在当前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从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发展的角度剖析,傅胜龙的的实践感悟颇多。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私营工商界城门即开,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鱼贯而入。时任娄底市一中团委书记的傅胜龙,亦赶潮下海,开始从事钢材产业。当时钢材卖到了5000块钱一吨,现在的钢材竟滑落至卖了1900块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傅胜龙分析,与“信息”二字分不开,正是在21世纪的“信息文明”新常态下,他也意识到大汉集团,改转型了。

转型的第一步,正是解决人力成本问题。傅胜龙说,人力资源就是重资产,现在许多的超市企业还是小微企业都有大量的亏损情况,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人力成本开销过多。就此,傅胜龙提出了两个观点,其一就是成为合伙人,让人力资源成为真正的主体。其二,也正是目前大汉集团正在进行的一个行动。他们自己制作了一个APP,每天的交易和差价都清楚的记录在案,需要缴纳的税金也是每个月自动支付,这可以节省很多人力资源。

这样的模式是否也能帮助创业?傅胜龙当时就想到了自己名下几个大学的学生。傅胜龙搭建了一个开放交流平台,把长沙所有做生意的老板都找过来,把想要做电商的大学生也召集到一起,让他们一对一“谈恋爱”。这样的做法,既让大学生们找到了正经的实体作业,也帮老板打通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换个角度来说,原本这些老板不懂高科技和新媒体,本来也要被淘汰了。这个时候,有年轻人帮他们做线上的经营,可以帮他们创造价值。之后的信息时代或许还会发生变更,但他会一直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