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已受损,不能再让群众失去晚稻的收成
——赫山区灾后抢种补种工作纪实
7月4日以来,持续的暴雨、肆虐的洪涝灾害带给赫山大地盲目疮痍,眼看全区54.29万亩早稻丰收在望,突如其来的灾害造成了16万亩水稻的绝收。面对灾情,赫山区干群齐心,主动出击,迅速掀起了农业生产自救的高潮。
抢抓季节忙补种
“如果不抢抓季节种上晚稻,农户一年的企盼将成为泡影,早稻已受损,不能再让群众失去晚稻的收成”,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兆铭在全区灾后生产自救工作会议上斩钉截铁的誓言,坚定了全区干群开展灾后生产自救的信心与决心。
根据全区目前的受灾情况和季节特点,农业部门及时出台了灾后水稻抢种补种工作实施方案。赫山灾后水稻补种主要采用“倒种春”直播——即当年收获的早稻种子作晚稻种的一种栽培方式。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调度下,通过启用救灾储备种子、争取省市农业主管部门支持、广泛联系种子生产企业及种子经销商等渠道,全区共调集了95万公斤种子,在7月18日前全部分发到了受灾农户。确立了以泉交河镇、笔架山乡两个重灾乡镇实行受灾区域供种全覆盖,其他乡镇则采取首先满足缺种种粮大户,散户以自我调节为主的供种原则。
为确保受灾农户掌握“倒种春”播种技术,区农业局组织了为期11天的技术干部进村入户指导服务活动。本次活动共分成7个技术服务小组,对七个重灾乡镇进行重点指导帮扶,每小组由一名局班子成员牵头,带领技术干部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受灾农户巡回开展生产自救。在动员会上,区农业局党组书记孙尚明要求全体干职工带着技术、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搞好技术指导。他指出,我们就是再苦再累,能换来受灾群众多收一粒粮、多增一份收就是我们农业人最大的欣慰。“我承包的230亩早稻有180亩绝收,都不知道怎么办了。但在农业局技术人员的耐心细致的指导下,使我掌握了晚稻补种生产技术,我对晚稻生产自救充满了信心。”欧江岔镇欧江岔村种粮大户彭建军告诉笔者。
未雨绸缪育抛秧
由于要保主干堤安全度汛,部分乡镇受淹稻田排渍严重滞后,估计到7月22日可能仍有部分稻田无法退水没办法播种。眼看着早稻失收,晚稻直播时间又将错过,怎么办?为此,区农业局先后三次组织技术专家会商,并反复征求省、市相关部门粮油专家意见,出台了灾后育“倒种春”抛秧技术方案。根据目前全区稻田受淹情况,准备集中育秧500亩,以满足10000亩大田的秧苗需求,并要求在8月5日之前抛栽完毕。将泉交河、笔架山、欧江岔、兰溪、龙光桥等乡镇纳入“倒种春”抛秧实施重点乡镇,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区农业局提供技术指导,乡镇农技站具体负责落实。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区农业局在泉交河镇甘角岭村建设了一个100亩的“倒种春”育秧示范点,由两名高级农艺师驻点负责,已于7月18日开始播种。“虽然这种育秧方式有一定风险,但是作为农业技术部门,我们应该有所担当,只要技术措施到位,风险还是可控的”,区农业局局长、高级农艺师蔡丽环如是说。
因地制宜抓改种
为了使退水特别延后无法抢种抢播的稻田补种上其他经济作物,区农业局提出了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和农民意愿、水田改种其他作物后,不影响明年双季稻生产的原则。并确定了大豆、玉米为灾后经济作物改种的主推品种;立秋之后退水的稻田,推荐种植秋大白菜、秋冬萝卜、秋莴笋、秋马铃薯、榨菜等作物,并印发了相关技术资料到受灾农户。此外,还积极引导部分种植大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区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成了蔬菜产销协议。
由于措施得力且行之有效,目前赫山灾后生产自救开展井然有序,农民群众人心稳定,抢种抢播热情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