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陈黎明:老马识归上雪峰

15.06.2016  19:06

 

   (《湖南日报》2016年6月15日4版 深读)

   湖南日报记者 金中基 胡宇芬 通讯员 夏喜衡

   甲午马年初夏,陈黎明与人合作出版《雪峰山之魂——穿岩山》画册,找欧阳斌写序。欧阳斌欣然应允,写下了《乡愁难舍,老马识归》,或许是寄托了这位离开怀化多年的老书记的离情别绪,或许是对老朋友陈黎明回归雪峰山的赞扬与勉励。

  “乡愁,其实就是化不开的乡情,是生命之根。”欧阳斌在序中写道,“时逢马年,落叶归根,有句成语叫‘老马识途’,我把它改成‘老马识归’。意思是,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找得到回家的路,都应当珍惜生命之根。

   1.“我就是个山里人

   连绵的雪峰山脉,在溆浦县一个叫统溪河乡的地方念了几句魔咒,隆起了鬼斧神工的穿岩山。陈黎明住进穿岩山上的木屋,至今已是第16个年头。

   5月的穿岩山,依然寒意袭人。记者走进陈黎明的堂屋里,一张斑驳的八仙桌下,红红的炭火烧得正旺,抬头是一块块熏黑的腊肉,几只狗来回晃悠。

   “我就是个山里人。”两度登上胡润全球华人富豪榜,陈黎明喜欢的还是住小木屋,吃红薯饭,睡木板床。

   在怀化,陈黎明是个传奇。

   当过伐木工,做过小工,当过兵,下过岗,他没想到,与3个战友筹了3万元钱养猪,却成了气候。几年后成立大康牧业公司,并一举在深交所上市。当时,流传他的一句名言:“把猪当人养。

  与员工一起挖鱼塘,睡运猪的火车皮,也没有给自己买专车。创业之初,陈黎明吃得苦,“”也出名。有一次上长沙办事,请帮忙跑腿的市长在地下室吃了几十元饭菜。他却说:“我这是保护官员。

   2013年,他退出大康牧业董事长职务时,舆论一片哗然,人们的惊异与当初陈黎明不当外贸经理下岗办猪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当时个人资产在胡润排行榜位列湖南前三的人,不去大城市或国外尽享奢华,而是一头钻进雪峰山腹地的穿岩山。

   多年前买下的山间小木屋,过去只是节假日来此小住,现在真正在这里住下来,不走了。当然,他不只是回归山野,安享清福。他说,他是一个战士,永远冲锋不止。他成立了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开始第二次创业。

  “儿时,我曾在父亲下放的穿岩山生活过近10年。这里的贫穷落后在我心里烙下了印记,这里奇特秀美的自然风光让我难以忘怀。”陈黎明是个念旧的人。

   在一些人的眼里,陈黎明似乎有点“”。陈黎明是土生土长的溆浦人。在溆浦话里,“”就是傻气的意思。

  “哈山哈人有哈福,善心善举得善报。”这是陈黎明自撰的一副对联,并把它悬于山门。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陈黎明的微信号,也取名“哈协主席”。

   在陈黎明心里,雪峰山是家乡人民的宝山。要把山里的宝挖出来,让大家不再守着宝山受穷,自己当个“”人也值得。

   2.“雪峰山文化,已经浸入我的骨髓里

   爬上雁鹅界,木楼里正在玩三棒鼓。我们一行赶去看热闹。陈黎明凑上去,一边敲锣,一边高声大唱,与一个打鼓的、一个舞小刀的,玩得尽兴。

  三棒鼓是雪峰山一带特有的民间艺术。打鼓的人通常要同时使用三根同样的棒,一手持一根有节奏地击鼓,另外一根抛向空中,这样边打边接,边接边唱。

  “小时候,经常能看到三棒鼓表演。”陈黎明说,他也拜过师,跟一些民间艺人跑过江湖场子,所以现在还会一点点。

   陈黎明记得,辰河高腔剧团演员就住在他家隔壁,因为喜欢听高腔,时常跟着剧团演出。如今,陈黎明还能吊几嗓子。

   可是,这些优秀民间艺术正在销声匿迹,离我们远去。

   2002年春节,想感受一回儿时舞灯热闹劲的陈黎明,是在农户的猪栏里找到的龙头。他请篾匠赶制龙身、龙尾、蚌壳灯,又找来会舞灯的好“角子”,再找来年轻人排练,过了把舞灯的瘾。当地村民说,这比打麻将、买码要好得多。

  雪峰山文化起源于商、周,民间艺术尤为斑斓多彩,陈黎明对其中有的濒临绝迹忧虑痛心。他出钱出力组建了雪峰文化研究会、龙潭民俗文化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研讨高庙文化。他要找回雪峰山的魂。

  龙潭灯文化,是“龙潭外甥”陈黎明想重振的大戏。粗犷威猛的龙灯、美丽优雅的鹅颈灯……品种有10多种。被誉为“斯文灯”的蚕灯,生动又细腻地表现了春蚕的雍容神态和娴静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几十串“蚕灯”云集在广场表演“上桌”“上树”时,将人带入梦幻似的境界。

  龙潭灯差点要灭绝了。陈黎明把它复活了。去年阳雀坡古村落腊八节那天,来自长沙、邵阳、怀化等地的上万游客,欣赏了板凳龙、草把灯、蚕灯等汇聚的大灯会。”龙潭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谌洪琪对记者说,这是多年未见的灯会盛况。

  龙潭至今保留了50多座祠堂,都成了陈黎明眼中的宝贝。只要宗祠有活动,他都 出钱出面参与支持。

   失落在民间的渔鼓、木脑壳戏等文化遗产的传人,陈黎明走乡串寨找回来。每人每月补助600元,有演出再每次补助200元。

   2014年初的一天,陈黎明在统溪河乡玩杂耍的侯祖六引路下,去10多公里外的罗子山拜访渔鼓师傅。老人80多岁了,年轻时还去北京参加过表演。当天两人爬了4个小时山才到老人的家。陈黎明当场录下了老人的唱腔,摘抄了好些渔鼓歌词。下山后,一支11人的渔鼓艺术表演队成立了。

   60岁的黄建德,平时是理发师,有演出就成了渔鼓师。

   年近古稀的谌赐荣,是木脑壳戏家传第五代传人,今年1月开始享受雪峰山旅游公司补助,演出也多了起来。更高兴的是,儿子想学了。

  “流芳千古的雪峰山文化,已经浸入我的骨髓里。”陈黎明说,这些民间老艺术家生活贫困,乐于坚守,他们就似我的父辈永远值得尊敬!

   山水无言,文化为魂。沉默多年的雪峰山,因为文化的复苏又灵动起来。

   3. “你是我们这里的大恩人啊

   2015年农历正月初二,溆浦县山背花瑶古寨40多人,穿着民族盛装,牵着山羊,挑着锦鸡、美酒,到陈黎明家拜大年。

   翌日,陈黎明便带着全家去瑶寨回拜。大碗喝酒,还和“瑶王”杨庭红结拜为兄弟。

   今年春节,像约好似的,两兄弟又相互串门拜大年。

   这都是一条路修来的情缘。

   山背花瑶古寨,“良田美池,鸡犬相闻”,如避世桃源般古朴宁静。以3万亩原始梯田之雄奇和独有的花瑶文化著称,却因为少条公路,曾和外界隔绝了几千年。“高山高界好望天”,尽管高铁通到山下,要进山也是难上加难。

   2014年夏天,陈黎明第一次来到瑶寨。“瑶王”杨庭红家的厕所,就是一个粪桶,使用时粪水溅起好高。临近晚上,同行的人都说“走了算了”。陈黎明说“必须住”。

   第二天一早,看到客人们都在,“瑶王”80多岁的母亲哭了。

   陈黎明当场拍板:“我给瑶寨修条路。

   一年多后,一条投入近千万元、20多公里长的水泥大道,终于通进了瑶山。“坐高铁看花瑶梯田”成为四面八方游客的向往。

   陈黎明又说服花瑶姑娘走出家门,成立花瑶文化艺术团,请来老师培训。艺术团从家乡演到了北京,演到了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先生当场穿上送给他的花瑶背心,一起载歌载舞起来,并大声地说:“花瑶姑娘太美丽了,花瑶文化太神奇了。我要马上飞到雪峰山,去花瑶古寨做客!

   由50多位婆婆妈妈组成的挑花艺术合作社,也在瑶寨家门口大秀手艺,去年收入50多万元。

   奉兰香,年轻的山背花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决定从深圳返乡加盟。

  一位省领导来考察旅游扶贫“雪峰山模式”,正在小溪里洗脚的陈桂珍大娘,不认得省领导,却拉着陈黎明手说:“你是我们这里的大恩人啊。要不是你带着大家搞旅游,雁鹅界这地方,鬼都不会来。

  陈黎明累计用于扶贫帮困的资金达7000多万元,受益群众20万人。

  问陈黎明关于财富的事,他喜欢说:“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儿女若强我,留钱做什么?

   ■人物档案

   陈黎明,1962年2月出生于湖南溆浦。当过兵,下过岗。担任湖南大康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2年,曾荣获“全省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领军人物”“最受尊敬的上市公司董事长”等称号。现为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湖南省慈善总会副会长。致力于挖掘雪峰山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阳雀坡古村落、穿岩山森林公园两个国家级3A景区,探索出了旅游扶贫的“雪峰山模式”,得到省市充分肯定。他投入7000多万元用于雪峰山扶贫,获得第九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提名奖,是湖南省唯一个人获奖者。

   ■采访手札

   回归山野出奇崛

  金中基

   很多年前,陈黎明同我说,年纪大了要回到山里去。当时认为只是玩笑而已。后来,他真的在山里买了小木屋,逢节假日回来小憩。这几年他是真的归隐山林了!

   “我就是个山里人。”陈黎明喜欢这样介绍自己。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他说风凉话,也颇有微词。

   说自己是“山里人”,还真不是陈黎明故意“显摆”。这次采访的几天中,一个深刻的感受是,陈黎明真正地融入了山里,有点回归自然的境界。

   他的穿着与古铜色的肤色,与当地人没有什么不同。他能走几十里山路不歇气。到村寨,老百姓都认得他,他也能叫出一些人的名字,人们跟他打招呼说话很随便,没有什么顾忌。他与穿岩山“祥婆”、花瑶古寨“瑶王”,称兄道弟,大碗喝酒,好得不得了。四季农事,犁田打禾,他也都会几下。当地人说,陈黎明和他们一样,合得来!他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雪峰山人,深深地扎下根。谈起他这个“新雪峰山人”,他落根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是对雪峰山有感情,二是雪峰山生态民俗文化是办旅游的珍贵稀缺的资源。

  儿时跟着父亲下放到这大山里,那份乡愁与眷恋让他从此萦绕牵挂一生。他把这里的乡亲当亲人。记得有一年,那时他的企业办得还不大,他找我帮忙给乡邻家的小孩在长沙寻个事做,那个劲儿就像为自己孩子办事一样。当然,现在的他帮乡亲慷慨大方,一掷千金。也难怪,他在当地的影响如此大,老百姓把他当恩人,不认得领导只认得他。山里人是最实诚的,你对他好,他舍得把心肝掏给你。

  爱山里的人,才会爱这大山,这片土地。在湖南,雪峰山是名山大麓,有奇绝的风光,更有瑰丽的文化。这些年,陈黎明在大山里淘了不少好“宝贝”,把雪峰之魂舞动了。多年不见的龙灯,濒临绝迹的渔鼓,岌岌可危的宗祠文化,国家级非遗“花瑶挑花”,这些传统民族文化又复活重现。老百姓说陈黎明是“大好人”“大贤人”,是当之无愧的。

  回归雪峰山二次创业,陈黎明把当地的公益慈善做起来,老百姓支持他;把民族文化挖掘传承,又促进了旅游企业的发展,可谓相得益彰。与传统乡贤不同的是,他不是纯粹地不求回报,而是在做企业的同时,通过道德的影响感化人,凭借文化的力量成风化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陈黎明堪称新一代乡贤。

  陈黎明好一口酒,时常喝得脸红面光,有时也说一些似是而非的酒话。身体魁壮、血脉贲张的他骄傲地说自己是年轻人的血管,乍看的确怎么也不像个玩文的。但他小时候就拜师学过戏,如今兴起也能唱一段辰河高腔。与邓宏顺、张家和、柴棚一帮怀化籍文人打得火热。在王跃文的《国画》当红之时,他对我说,要写一部《猪场》。至今问起,知尚未成稿。可他写在雪峰山的大作,又莫不令人惊叹感佩!

   ■众说新乡贤

   “雪峰山,将更加美丽

   我与黎明也多年没联系了,但却始终记得,当年他在实业做得并不很大的情况下,跟我去过回春村,为老百姓捐助了5万块钱,用来购买良种母猪。这件事,村民是领情的。

   我始终坚信,最新最美的文字和图画,不是写在书上,画在纸上,而是镌刻在大地之上。黎明决定这样做,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这样做。

   ——摘自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斌为《雪峰山之魂——穿岩山》画册所作序言

   正值传统端午节,我与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院长于向东、上海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卓福民专程来到湖南雪峰山考察。这里山好,水好,人好,空气好,食品好,风景美,文化奇!陈黎明这几年把雪峰山搞得风生水起,深感佩服。我相信:雪峰山,因陈黎明而更加美丽。我们将发起成立“雪峰山旅游发展基金”。我也向当地慈善会捐赠了100万善款,用于扶危济困,支持陈黎明的旅游扶贫慈善行为。

   ——上海鹏欣集团董事局主席姜照柏

   那些舞动的灯,婉转的高腔,祭祀的场景……都构成了黎明心理结构中重要的文化元素。他第一个考虑的就是如何让这些充满魅力的民俗“”起来,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他推进精准扶贫和旅游结合,他的扶贫工作有时候优先他的基础设施建设,他固执地要用旅游产业带动他的乡亲们致富。因此,黎明是一个新时代的新乡贤。

   ——吉首大学教授张建永

   陈黎明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顺天时、重实干、合民意。合田村的人见了他,说活菩萨来了,为什么不早点来哦,就盼着他带大家脱贫致富呢。合田村姜家院子的文物鸳鸯井,以前摆放了抽水机,水面漂着机油,连着20多根管子,陈黎明看到后,说这是个宝贝,赶快保护起来。镇上老习武堂损坏几十年了,最近他也修复了。

   ——溆浦县黄茅园镇合田村村民、姜族理事会副会长姜定赳

  我认为乡贤精神就是积聚乡愁、回报乡亲、建设乡梓。陈黎明是当之无愧的乡贤。他用旅游开发为文化龙潭的建设搭起金桥指明方向,带动了一批小乡贤传承乡贤精神,他将文化基因、乡贤精神与脱贫致富结合,受到老百姓爱戴。

  ——雪峰文化研究会民俗分会名誉会长姜庆华

   陈黎明是成功的企业家,也是资深文化人和开明慈善家。我和他接触一年多来,深深感到他是龙潭文化事业的守望者、挖掘者、传承者和发扬者。如果不是陈黎明来了,阳雀坡古村落的房子就要垮了。

   ——龙潭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谌洪琪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