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系列报道之三:大花园里人安乐

03.08.2015  13:11

7月下旬,记者在望城区采访,一路行来,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不时映入眼帘。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每当微风起,荷塘送出缕缕清香。

以前可没有香气,风一吹,全村都飘着垃圾臭,苍蝇多得吓人!”望城最北端的乔口镇大垅围村村民李玉珍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如今,村里脏乱差面貌已得到彻底改变;不仅居住环境变好了,村民还将“讲卫生爱整洁,植树种花美化环境”变成了生活习惯。

该区环保局负责人介绍,望城11个乡镇、30个社区的环境,都在发生喜人变化。以垃圾分类减量为标志,望城正在掀起一场农村环境“绿色革命”;“农村环境整治,不能只做‘盆景’,而要形成连片的‘风景’,真正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一个问题:

农村垃圾该去哪里好

72岁的姚娭毑,40多年前坐着船嫁到靖港杨家湾。“那时一路过来,河道都好干净,看不见一点脏东西。”姚娭毑说,可2000年后,村周围河道开始出现垃圾,最严重时,各种垃圾漂满河面,河道狭窄处连河水都看不见。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据统计,望城区本级每天产生约300吨生活垃圾,其中40%以上来自农村,且每年以10%的速度猛增。

很长一段时间,望城农村把垃圾送到垃圾池里,用“村集中、镇收集、区转运”的模式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民乱扔垃圾的习惯。

但村民为图省事,把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废旧电器、农药瓶、禽畜尸体等统统倒进垃圾池。垃圾量陡增,难以及时转运,致使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和周边居民生活,村民强行拆除垃圾池时有发生,很多村都陷入垃圾池不断破坏再重建的恶性循环,村级环卫设施建设投入大为增加。垃圾转运成本也水涨船高,3年间一个村的垃圾转运费从每年1万多元涨到4万元。

我们考虑到,农村有垃圾堆肥的传统,垃圾分类减量有基础,还可以节省大量运输、处理费用,能产生很明显的综合效益。”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为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2011年开始,全区开始探索垃圾分类减量的新路子。

如今,垃圾分类减量已在80多个行政村试行,受益人口超32万,垃圾同比最高可减少80%。

一个样本:垃圾不出村,环境大变样

乔口镇大垅围村是望城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走进村里,几乎看不见垃圾的踪迹,男女老幼人人都是垃圾分类的实施者。

一年多前,垃圾处理还是村支书陈辉亮最头痛的问题。全村有村民小组22个,村民3500多人。为了在哪里建垃圾池,召开组长会讨论、党员会讨论、妇女会讨论,始终统一不了意见。

那就干脆拆了垃圾池,推行垃圾处理有偿服务,倒逼全村垃圾分类。”  陈辉亮说,  2014年3月村支部向每户农家发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建立农户“四包”责任制:包卫生、包整洁、包美化、包分类;建筑垃圾、煤渣等填路,弃用菜叶等留在菜土,餐厨垃圾喂鸡鸭、养鱼或填埋,树叶、纸屑等焚烧,其他垃圾分类入桶。“履行环境卫生义务作为村民办低保、五保、计生、建房等手续的附加条件,群众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实现了垃圾一次分类。

成立村环境卫生理事会,把全村分为7个片区,每个片区聘请1名环卫工。村里按每户60元/年的标准,收取垃圾处理费,加上区、镇两级政府财政补贴,用作环卫工工资。环卫工承包片区卫生、定时入户收集处理垃圾,回收有毒有害的废电池、废电器、塑料泡沫、各种玻璃瓶等,统一存放在村垃圾分类回收分拣中心,由镇统一处理;其他垃圾则分类卖掉。由此实现垃圾二次分类。

一年多来,全村环境卫生整治成效显著,垃圾初次分类户数达95%,垃圾二次分类率达98%,餐厨垃圾单独分离率达80%,每天产生垃圾由原来的3至4吨骤减到不足200公斤,基本实现了“垃圾不出村、不外运,就地处理”。

去年,大垅围村荣获长沙市环境卫生整治“十佳村”。

一套制度:探索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作为新建制城区,望城撤县建区之初,区委、区政府便确定了建设“大公园、大花园、大观园”的理念,同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

全区自2011年陆续铺开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在解决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后,区环保局创新性地将网格化管理应用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中,以“镇、村、片、组、户”为单位进行“五级联创”,因地制宜探索长效机制:垸区摸索出“农户分类处置、保洁员上户收集、村分拣中心二次分拣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丘陵山区则采取“农户收集、村组集中、镇中心场分拣处置”的方法;城区的小区通过“袋装出户、小区细分、政府扶持”方式减量垃圾。

今年6月,望城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区推进工作方案出台,望城将全面启动全县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分类农户参与率要达到90%以上,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率85%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一场以垃圾分类减量带来的农村环境绿色革命已然展开。

■短评

久久为功

黄亮斌

望城区是我省首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的县(区、市)之一。起步时工作难度不小,但近两年其农村环境变化让人刮目相看。“身在望城,不辨城乡”,已成为该区生态文明的一抹亮色;且随着农村环境改变,农民生活质量乃至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农村环境保护存在人多面广、资金投入不足、组织实施难度大等难题。望城区坚持全域规划,重点抓好饮用水源保护、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四大工程建设,以此推动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此,两届政府足足用了5年时间,强化农村环保制度建设,完成一批重点治污设施,实施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探索出一些真正适合农村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模式,当地村民正逐渐告别不环保、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彰显出农村环保的美丽前景。

望城农村环境的变化启示我们,农村环保需久久为功;只要决心大、举措实、机制活,就一定能成功实现全省农村环境整治目标。(原文见8月3日2版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5-08/03/content_99888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