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雄撰文:让文艺的芳华永远为人民绽放

06.02.2016  18:18

这几天,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歌曲《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在网上持续走红,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很多同志给我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表示歌曲反响这么好,问我作为“总导演”有什么感受。我想来想去,觉得歌曲的成功,最关键的是有湘味、有温度、接地气,唱出了老百姓心灵深处的声音,触及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湖南是全国扶贫攻坚重点省份,有51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8000个贫困村,到去年底还有近500万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梦,是三湘父老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的迫切需求和深切呼唤。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深入湖南贫困地区调研,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使湖南一下子成为全国推进精准扶贫的策源地。作为这一重要历史性决策的见证者,湖南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倍感振奋。对于花垣县,我不陌生,20年前陪省委主要领导到花垣足足做了13天的调查研究,写了《扶贫攻坚要啃硬骨头》的调查报告。2015年5月,也就是总书记视察湘西一年半后,我第26次来到湘西,专门花了两天时间重走总书记当年的考察路线,一路下来,看到十八洞村和湘西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干部群众“立愚公志、打攻坚战”的精气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回来后,我动手撰写了《号准脉、看准病、开对方——关于湖南花垣县精准扶贫的调查报告》,总结了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扶贫工作情况,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报告在省内外引起反响。我始终认为,脱贫是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心声”,是凝聚民族伟力的“宏大叙事”。抒发这个心声,反映这个宏大叙事,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2015年8月底,我到省委宣传部工作后,心中就酝酿了一个想法,创作一首反映十八洞村、反映三湘人民脱贫奔小康的歌曲。9月中旬,我把省文联的负责同志请到办公室,交代了这项“特别任务”。两位词曲作者到十八洞村进行采写,很快给我送来了《苗寨阳光》的歌词。我看了以后,感到歌词比较空,不够朴实、不接底气,很有必要还原历史场景,从具体细节中汲取创作灵感。当“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这句话进入我的耳际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由此引发了创作的冲动,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千里万里来到苗寨里;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风里雨里走进我家里。歌词由此展开。当词曲作者写好初稿后,我觉得歌词变化不多,起伏不大,主题不突出,又修改了“摸棉被、揭米缸”,“拉家常、细叮咛”,并融入“精准扶贫”的主题思想。应该说,这首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也说明一个道理,文艺创作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12月底,歌曲的录音音频完成后,我对曲谱、音频、演员等作了审定,也算是歌曲的第一个听众了。这期间,不少参与歌曲音像制作的同志跟我讲,录制时都听哭了,感到这歌太走心了,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今年1月下旬,全省两会召开期间,我特意参加了湘西代表团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分组会议。会上,和湘西的人大代表又交流到脱贫攻坚的问题。很多代表谈到,我去年到十八洞村调研后写的调研报告,等于对湘西扶贫工作作了一次宣传。我讲,其实我到宣传部后抓的一个重要事,就是宣传湘西,给湘西写了一首歌,把它传唱开来,即将在湖南卫视春晚上播出。代表们听了都非常的振奋和期待。现在这个歌播出来了,这首从十八洞村飞出来的暖心歌,在苗寨里又把人们带回到当年感人的一幕幕场景之中了。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歌词只有169个字,3分28秒长,看似朴实无华,背后道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手拉手、心贴心的百姓情、百姓缘,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小康的大情大义。总书记讲,“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产强,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作品为中心抓精品创作、以人民为中心抓创作导向、以人才为中心抓队伍建设,把湖南故事讲出来、讲出彩,写有“温度”的作品,做“暖心”的文艺工作者,是能够出精品力作的。对这个观点,我在全省文艺推进会上及多个场合都讲过。歌曲《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体现的正是对艺术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创作导向的可贵坚守。我由衷期盼,全省文艺界把总书记提出的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创作根本途径,更多的沉下去、贴地皮、走基层,像“秤砣一样沉入水底”,像“钉子一样钉进木头”,真正把自己还给生活、还给社会、还给人民,创作出更多有湘味、有温度的扛鼎之作,让文艺的芳华永远为人民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