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六旬老人收藏428枚印章 30多年只买不卖
原标题:30多年只买不卖 湘潭六旬老人收藏428枚印章
王敬文整理收藏的印章 (记者 欧阳天 摄)
湘潭在线4月22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赵明)61岁的王敬文住的是单位老房子,80个平方,家具陈设都保持着90年代的风格,除了几件家电外,没有沾染太多的现代气息。房间虽然不大,但随手可以翻到文史书籍和他的收藏品。
在湘潭收藏界,王敬文凭借烟标收藏小有名气。“收集烟标是儿时习惯,最多只算收集,要说收藏,我专注于印章。”方寸之间大有乾坤,退休后的王敬文有了更多的时间把玩这些“宝贝”,翻翻篆刻名家档案,赏析印章石上的字画,别有一番闲情。
方寸间的故事说不完
上世纪80年代,王敬文被单位安排去杭州学习。周末的时光,他总是泡在武林门的古玩市场里,“那时兜里也没钱,穷逛。”月工资不过50来块,他却偏要往古玩堆里钻。
受家庭熏陶,王敬文自小爱好书法,对印章篆刻也略知一二,在古玩市场他也算是个“小里手”,看的都是门道。印章石多采用田黄石、鸡血石等名贵石材篆刻,王敬文偏爱晶莹剔透的石材。
某一天,当一套共9枚的文彭的印章摆在眼前时,他就挪不开腿了。
据史料记载,文彭是明朝国子监博士,擅长书画,尤精篆刻。“我估计自己当时眼睛里冒绿光,太喜欢了。”王敬文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喜好,可摊位老板的话给他浇了一盆凉水,“小伙子,别看了,你买不起的。”
老板开价960元,按照当年的收入水平计算,这笔钱要不吃不喝一年多才能攒下。可王敬文舍不得心头好,每到周末就去古玩市场找老板,软磨硬泡了几个星期,终于以450元成交,“找同学借了钱,缩衣节食还了几个月才还清。”
不惜代价收藏印章,这是王敬文30多年来坚持的原则。从第一套印章开始,王敬文陆续收藏了428枚各色印章,其中以明清时期和齐白石的印章居多。“白石老先生自称‘三百石印富翁’,我收藏了400多方,比老先生更‘富有’。”
“真正懂得收藏的人,可能都有点傻,买进不卖出,摆明的亏本生意。”90年代开始,王敬文基本上每周末都去长沙古玩市场“淘宝”,这个习惯保持了多年。2010年,他在古玩市场的一个流动摊位上相中了一枚梁启超的方印。“梁启超的历史地位,自然不用多说,他的印章存世本来就很稀缺,品相如此完好,还带着紫檀木印章盒,我恨不得马上拿下。”可摊主开价5000元,让王敬文却步。
一连4个星期,王敬文只要去长沙古玩市场,都会盯着这个流动小摊,几番交涉后,摊主让步,以1500元卖出。
只收不卖传承文化
去年年底,王敬文正式退休。闲暇时光增多,除了以“印”会友,他更多的时间花在研究印章上,家中摆满了各种文史、鉴赏类书籍,“得空就翻翻,一来学习,二来给我的印章写写故事。”
他笑着说,可能有人把收藏的商业价值看得比较重,但他收藏的所有印章从未卖出,哪怕有人开出的价位是他收购价的10倍,他也坚决不卖。
他的心血宝贝都打算留给后人,不求金钱财富传世,只求文化传承。半辈子花在收藏上,用王敬文妻子的话说,如果不收藏,家里能买好几套住房了,可王敬文无怨无悔蜗居在老房子里,尽享收藏乐趣。更感欣慰的是,子女甚至孙辈都遗传了他的爱好,子女偏好收藏玉器,孙辈虽然年龄不大不懂文化内涵,但只要听爷爷讲述收藏故事,都能立即停住哭闹。
“业界常说,收藏讲究缘分,说的就是传承的缘分,我们这代走后,子孙后代还能从印章里了解历史文化,这才是最大的财富。”王敬文打算继续收藏印章,让方寸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