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因地制宜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纪实
“我们家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了。”新邵县小塘镇高燕林村村民高喜良,在自家新建的房子前激动地说。
讲述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这位湖湘汉子几次眼圈泛红。高喜良说,自己身患高血压,无力从事重体力劳动,儿子也患有精神病,一家只能依靠老婆在县城打零工艰难维持生计,为了减少开支,一家人这么多年都是蜗居在大哥家的柴房里。
高喜良说,去年在新邵县总工会的帮助下,家里开始从事麻鸭养殖工作。工会干部不仅给我送来了种苗,隔三岔五还给我们组织培训班,让我们科学养殖。现在家里每年可以出售2000多羽鸭子,年收入近10万元。成就高喜良致富梦想的,正是新邵县“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
高位推动,落实扶贫攻坚工作
从去年开始,邵阳市委、市政府开始部署将困难职工家庭解困脱困和“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工作纳入市县绩效考核范围,并确定将新邵县、隆回县、邵东县等“人口大县”和“农民工大县”作为办点示范县。
新邵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同时以县委、政府“两办”的名义下发指导性文件,明确由县总工会牵头,发改、人社等8个单位部门联动协调,共同推动全县“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工作。
“要实施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将县里的扶贫共建工作落到实处,让广大农民工得到实惠。”新邵县县委书记阳晓华在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如此表态。
整合资源,推动“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领导小组的成立,确保了“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从高位推进。多部门的协调合作,每年更是可以整合500万元资金,用于新增劳动力的培训上。“我们今年开展了28期各类培训,为全县企业对口输送产业工人1500多人。”新邵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胡希平说。
胡希平告诉记者,将培训班开到村民家门口去,不仅仅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更是一笔不小的经费开支。“请专家的费用、工作人员的食宿费、村民的误工费,开一个培训班,最少都要投入5万元。”胡希平说。
“培训全免费!参加培训发放发误工补助!还可以推介工作岗位!”各种利好消息,让报名的农民越来越踊跃。“有技术和没技术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陈家坊镇长江村农民工刘科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和亲戚在外地打工,但是因为文化程度低、加上也没有技术在身,每个月下来还没有3000元收入。
这两年刘科通过参加培训班,学习掌握空调安装技术后,在一家公司做空调安装工,现在月收入有5000多元。“等我回去之后,我要劝亲戚他们去参加培训,大家一起脱贫。”刘科说。
今年以来,新邵县总工会依托县内职业教育学校,免费培训技能型人才;依托本县工业园区,采取“按需定培”的方式,由县总工会整合培训资源,由学校出场地和老师提供免费培训的方式。全县新增就业983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86人,带动865户贫困家庭实现增收脱贫。
因地制宜,决胜解困脱困工作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邵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文贤告诉记者,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让困难职工家庭解困脱困绝对不能“一刀切”。“县与县之间,镇与镇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都存在差别。唯有因地制宜,才能决胜解困脱困工作。”
刘文贤介绍,为了将解困脱困工作落到实处,今年初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对辖区内的困难职工家庭进行了走访,对每个家庭进行了摸底排查,同时找到家庭致困原因,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脱贫措施。“现在我们全市工会系统共有困难家庭7723户,涉及职工近3万人。我们计划每年让25%的家庭解困脱困,2020年,让每一个困难职工过上小康生活。”刘文贤说。
邵东县现有农民工近40万人,其中城区内就业农民工达18万人。“邵东是农民工大县,同时也是工业大县,所以我们将培养工业技术工人作为我们的侧重点。”邵东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谭利军说。
今年,邵东县总工会联合教育局、人社局、扶贫办等单位,依托县职业中专作为培训基地,培养项目包括五金、箱包、电工等传统行业以及电商、速递等新兴行业,坚持“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为辅”的基本思路,为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提供了保障。
“我们现在举办各类培训班120期,培训困难农民工1.2万余人,并及时把他们输送到县内各大园区就业,不仅缓解了箱包、电商、速递等行业的用人需求,同时还满足了困难家庭解困脱困的希望。”谭利军说。
文章作者:尹理 唐怡桂/编辑:李俊/审签: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