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金融改革路线图浮出水面 拟增4块金融牌照
6月20日晚,星城长沙流光溢彩,楼宇亮化错落有致。“金融引擎”助力我省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 李健 摄
开栏语
2016年是“十三五”起点,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关键之年。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金融领域的改革显得尤为瞩目。作为中部经济大省,湖南金融业处于怎样的态势?新形势下,湖南金融业又做了哪些突围和努力?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湖南金融新观察”系列报道,向读者呈现湖南金融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
■记者 刘永涛 潘显璇 蔡平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湖湘热土上,金融综合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
金融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湖南经济的未来,更关系到企业的弹药是否充足、老百姓的钱袋子是否丰满。
放眼全省,对比经济发达省份,湖南金融的血液还不够充沛,甚至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
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行进在又一个五年交替的时空坐标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南金融补短板路径图已清晰可见——今年以来,湖南成立了金融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打出了壮大地方金融产业、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等“组合拳”,湖南金融业正加速突围。
现状
湖南金融业尚需补短板
近年来,“金融引擎”在助力湖南又好又快发展中硕果累累,但融资渠道单一、本地金融机构实力不强等不足隐现,金融成了湖南必须尽快补齐的短板。
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47.2亿元,同比增长8.6%,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稳中有进、稳中趋优态势。
不过,金融对湖南经济的支撑力度却远远不够。
2015年,湖南新增社会融资规模4196.3亿元,只占全国的2.72%。截至2016年6月20日,湖南境内上市公司84家,占全国总数约2.93%。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超过7000家,湘企为154家,占比约2.19%。这几项指标,与我省经济规模占全国4.29%的地位严重不相称。
数据表明,湖南融资总量扩大依赖于以银行为核心中介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力度偏弱。过去10年中,我省直接融资占比有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省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23.1%,低于全国0.3个百分点。
“十二五”末,湖南金融体系规模、完备程度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居中,但银行业整体实力不强。统计显示,湖南银行业资产总额排中部第4位,低于湖北,仅相当于河南的72.6%;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机构资产总额仅占全省的7.25%;村镇银行年新增贷款额仅相当于河南省的40%。
同时,中部六省中,唯独湖南尚未成立金融租赁公司,其他部分中部省份还成立了金融消费公司。
此外,我省小贷公司等准金融机构规模偏小,截至2015年末,全省共有小贷公司216家,从业人员3100人,贷款余额不到180亿元,机构数量、从业人数、贷款余额在中部六省中均排名末位。
牵头
成立领导小组
引领金融改革
中国金融领域改革一直备受关注,中央屡次强调要“加快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金融改革刻不容缓。
改革离不开顶层设计。纵观全国,为了更有效地推进金融改革,多个省份相继成立了金融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山东率先成立了金融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湖北也跟进成立了金融改革领导小组。
善弈者谋势。为加快湖南金融补短板,今年3月14日,我省也成立了金融改革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推进我省各项金融改革工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向群担任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陈仲伯以及省政府金融办主任石建辉担任副组长,金融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等22个单位的负责人,集结精兵强将,湖南金融改革大幕正徐徐开启。
此外,省政府金融办已牵头制定了我省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湖南省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全省金融改革的目标、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湖南省“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则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将明确“十三五”我省金融业发展思路,确定银行、证券、保险业业务发展的关键指标和实现路径。
路径
深化意识,金改路线图浮出水面
思之深,则行之远。今年6月3日,省党政领导干部金融管理专题研修班第一期在长沙开班,目的之一就是要从意识开始“补短板”。
开班仪式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向群作了主题报告,指出近年来我省金融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但存在产业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风险隐患增多、发展环境仍需改善等短板。
针对如何补齐金融短板,陈向群在报告中给出了思路:要围绕将金融业发展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的目标,着力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壮大地方金融产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各地要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金融管理队伍建设。
扩容
拟增4块金融牌照,本土金融机构将扩容
本土金融机构之所以备受重视,除了它是一个城市的金融名片外,还在于它能通过“总部经济”效应为地区和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不过,客观来说,湖南面临的现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偏少、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发展水平远低于沿海其他省份。
因此,省政府金融办2016年金融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了要支持本土机构做大做强,推动湖南信托、财富证券、吉祥人寿、长沙银行及省资产管理公司增资扩股,发展壮大。
目前,我省已拥有长沙银行、吉祥人寿、华融湘江银行等多家本土法人金融机构。年内,有望再增加4块金融牌照,分别是财信控股牵头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三一集团牵头设立的民营银行,长沙银行牵头成立的金融租赁公司,中联重科牵头设立的专业财产保险公司,这对湖南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将有重大帮助。
探索
农村金融改革初显成效
金融,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2008年3月,我省首家村镇银行湘乡市村镇银行开业,运营一年后即实现盈利。截至今年4月,浦发银行、长沙银行、汇丰银行等已在我省设立村镇银行31家,覆盖了我省38个县(市),年内还有22家村镇银行将筹建。
湖南银监局表示,村镇银行是走本土化、专业化、民营化路线,会成为专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社区性银行。
“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金山、荒地变宝地、资源变资本”。这是怀化市沅陵县农村金融改革交出的一份成绩单。2011年12月,沅陵县成为全国首批6个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开始多维度推进改革,包括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设立风险基金;成立助农融资担保公司;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等。
2014年,湖南开始推进农信社改革。截至今年4月末,全省已组建农商银行73家,另有43家机构启动改革,产权制度改革进度居全国农信社系统前列。
2012年,在邵阳市隆回县山界回族乡朝阳村,农行“助农取款服务点”挂在了村民钱跃民的小店铺里,村民不出村就能办理业务,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只是我省农村普惠金融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村村通惠农工程”,目前已在全省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