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杆箱不禁摔不只是制造的尴尬

13.09.2016  14:34

      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了拉杆旅行箱比较试验结果,30个样品中有19个“不结实”。比较试验结果显示,一些知名品牌的拉杆箱质量并不过硬。

      为何造个“禁摔”的拉杆箱会这么难?真的只是企业缺少工匠精神、技术粗糙、管理稀松?又或者是纯粹为了节约成本,牺牲品质以获得低价竞争力?固然不乏这样的因素,但也应看到这未必是主因。事实上,被游客抢购的日本电饭煲还是“中国制造”,而这诸多“不禁摔”的拉杆箱里也不乏知名品牌,价格大几百上千元,在相当丰厚的利润空间里,其实多投入一点、改良一下制作工艺、改进一下材料都不是难事。毫无疑问,这背后真正缺少的是重视产品质量品质的动力与压力,不是造不好,而是造好不造好一个样,不影响入市、不影响销售,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事实上亦是如此。拉杆箱不禁摔首先是质量标准形同虚设,记者对部分产品进行振荡冲击试验和耐冲击试验等比较实验,其测试结果与标准的次数相去甚远,这固然说明了拉杆箱质量堪比“豆腐渣”,更表明标准与执行两张皮。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理应是产品入市的基本门槛,然而标准的执行缺少强制性,自然难以保证产品的基本品质,更不足以倒逼生产环节重视和改进技术工艺,提高制造水平。

      拉杆箱不禁摔其次是消费话语权的缺失。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各种问题产品。譬如,拉杆箱用不了几次,拉杆、侧把坏掉,轱辘损坏转不动是常有的事,每每如此,消费者通常都只是抱怨几句“质量真水”,鲜有想到消费维权的。并不是消费者不想维权,而是维权的成本太高,收益太低,这不是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反而是对粗制滥造生产的纵容。

      拉杆箱不禁摔不只是制造的尴尬。拉杆箱是生产领域粗制滥造的缩影,但绝对不是孤立的技术物化的产品,而是入市的商品和最终的消费品。毫无疑问,不管是鼓励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创造,还是弘扬工匠精神,重视质量品质,一个先决的条件仍然是要建立一个良币逐劣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让粗制滥造寸步难行,让“工匠”及“工匠产品”的价值得到凸显。制造需要转型升级,而更急迫的还是制度创新与环境改造先行。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