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资源报】“地眼”护三湘——湖南省地下水监测现状透视
7 月15 日,由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18 队承建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湖南国土部分)地下水监测站点第一口监测井在娄底正式开钻,标志着湖南省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全面进入施工建设阶段。随后,226 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点将在湖南14 市州铺开。2017 年底左右,这些自动监测点除了能实现对地下水位触及波动界限的预警、为预防地面塌陷提供依据之外,还可监测地下水水温、污染状况等。
“九龙治水”:地下水管理的症结所在
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水工环综合研究室主任赵帅军一直记得两年前的那个夏日,他像往常一样点开了一个工作QQ 群,一下子就被里面的对话吸引了——“ 项目可研已报发改委,等待8~9 月份批复”,“ 已经10 年了,就等这次了,这次如果不行,说不定还得等10 年”,看着这些讯息,赵帅军充满期待。大家关注讨论的项目就是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
赵帅军告诉笔者,该项目从2004 年前后就由国土资源部开始申报,到2014 年历经10年却仍停留在可研阶段。
10 年间,中国的地下水监测管理经历了诸多风雨,一次次地下水环境问题的爆发牵动着国人的神经,而监测工程耗时10 年的反复纠结也在暴露着地下水管理的症结。
一直以来,地下水领域存在着多头管理的格局,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监测等,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行政管理,参与地下水资源监测,而环保部门则负责组织地下水的污染防治等,此外在具体管理上还涉及住建部门。国土资源部与水利部进行了长达7 年的协商,“会议次数都数不清了”,具体内容涉及两万多个监测站点的坐标、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等,协调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这种职能的交叉也给地方的具体执行带来了很大困惑,在湖南省政协所做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土、水利、环保、住建、地勘等部门资料信息化共享程度低,统一和相互联动的监测预警指挥体系尚未形成”,“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解决地下水资源管理‘九龙治水’的局面”。
“大家都管,真到出了问题,也许就是大家都管不好吧”,对于这种局面,赵帅军颇有些无奈。
管理现状:基础工作薄弱、环境问题加重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报告》指出,近年来,湖南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开发利用呈逐渐增长趋势,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由于该省地表水丰富,对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基础工作滞后,还存在一些问题。
——地下水资源管理逐步法制化,但基础工作薄弱。近些年,国家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涉水法律,湖南省政府也制定了《湖南省水法实施办法》、《取水许可证制度》等相关法规,加之《益阳市城区矿泉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和《长沙市灰汤地热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条例的相继出台,对推动水资源利用、治理、保护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湖南省地下水资源基础工作却还比较薄弱,除了“九龙治水”局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法制建设仍不完善,《湖南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始终没有出台,落后其他省份;虽然开展过两轮全省地下水资源专项调查评价工作,但最新成果也是10 多年前的成果,地下水资源家底不清,开发利用状况不明,远不能满足当前“两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缺少统一合理的总体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规划;缺乏对地热水、矿泉水等特殊水资源较为详细的勘查和资源潜力评估,对地下水监测和开发利用与保护等基础研究缺乏资金投入和专题研究。
——地下水保护成效显著,但环境问题呈加重趋势。近年来,湖南对地下水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全省共修建115 个垃圾处理厂,进一步规范了餐厨垃圾的处置和综合利用,有效地阻止渗沥液、污水进入地下水。二是全省建立12 个地下饮用水水源地,分别划定了一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三是开展对金属矿山废渣废液的整顿治理,仅湘江流域淘汰退出662 家涉重金属企业。四是密切监控重点污染企业对地下水的抽排放,加大了治理力度。五是全面加强地下水执法力度,依法限期关闭禁采区的无证自备水井,切实加强限采区的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例如益阳市加强城区矿泉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共封闭了非法水井246 口,水位在整治后回升了6 米,偏硅酸含量50 毫克/升上升至80 毫克/升。六是科学组织实施地下水回灌实验,有效保证资源开采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然而,伴随着治理与保护的同时,因不合理开发地下水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也较严重:不合理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地面沉降、塌陷,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湘西、湘西南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造成石漠化现象加剧。据了解,目前湖南省石漠化面积达到1.4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75%,涉及83 个县市。同时,城镇化的推进和工业区内大型化工企业与冶炼企业的聚集,遗留了大量的“ 三废”产品,如长沙市14 个监测井中有12 个监测结果呈V 类水,对株洲市清水塘附近7 万人25 年的健康记录调查后发现,骨癌、骨痛病人数都呈上升趋势;矿山历史遗留问题较严重,仅湘江流域就遗留了1000多个尾矿库,堆存了近10 亿吨尾砂、废渣,对地下水保护来说存在严重隐患;地球化学背景值高,加上废水的排放,造成部分湖区地下水铁、锰、氨氮超标。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矿泉水资源分布广,但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低;地热资源丰富,但综合开发利用效率低。这些,都成为摆在湖南地下水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监测困境:能力不足、重视不够
湖南的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是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搭建的,目前组建了省级监测中心站和7 个监测分站,布设了110 个地下水监测网点,分布于长株潭等核心城市。用赵帅军的话说,经过近30 年的发展,湖南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已初具雏形,并且在地质灾害和水环境变化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郴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作为矿业大市,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市区从1977 年~1990 年间,先后形成大小塌陷200 余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数千万元。此后,郴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根据对34 个监测井的动态数据分析,向市政府提出对22 个过量开采单位停采、限采、饮用东江水的建议,并得到了重视和采纳,2000 年后城区地面塌陷基本得到了遏制。
但在地下水监测方面,湖南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是监测体系和能力的不足。目前全省还有6 个市没有建设监测井和地下水监测分站,省政协调研报告中指出“专职人员严重缺乏,地下水资源破坏应急处置设备和常规监测预警仪器大量缺乏”,“国土资源系统内部省市县地下水监测预警联动平台仍未建立信息化平台,抵御处置突发性重大地下水环境破坏事件的综合能力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些都成为了极大的短板。
其次,由于传统认识的问题,各级政府对地下水监测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升。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李贵仁认为,与北方不同,南方地区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了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上,对地下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已有的7 个监测分站中,有2 个为托管站,5 个为省站直管站,监测职责职能并没有下放到市县一级,监测的第一责任主体未能移交给各级人民政府,“而且地方政府对直接掌握监测工作,获取和利用监测成果的积极性其实并不高”。
与之相对应的是湖南地下水资源的富足。统计数据显示,湖南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461.68亿立方米,总可开采量146 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相当于地面所有水库的储水量;湖南还拥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和地热资源:全省92 处水源被国家和省认定为饮用天然矿泉水源,14 个市州都有优质矿泉水源,拥有地热资源达198 处。
湖南首井:漫漫征途迎来新曙光
如今,“ 怀胎十年”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已正式实施。7 月15 日,随着钻机的轰鸣声,赵帅军等待了12 年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湖南首井终于正式开工。湖南地下水监测这条漫长的征途上将就此迎来新的曙光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主体是在全国范围内建设20401 个地下水监测站点,其中国土资源部门10103个、水利部门10298 个。根据规划,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湖南国土部分)计划在14 市州建226 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点,其中新建165 个、改建61 个。226 个监测点主要分为六大水文地质单元区域:洞庭湖平原松散岩类孔隙水区,湘东红层盆地孔隙裂隙水、岩溶水区,湘西北山地岩溶水区,湘西山地基岩裂隙水区,湘中丘陵岩溶水区和湘南山地岩溶水监测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张作辰介绍,监测点实时监控的时间间隔和周期可以自行设置,“可以设定一天采三次、五次或者三天采一次,数据通过无线发射装置传到省及国家的地下水监测信息中心用于决策依据”。
监测站点还将承担地下水常规的39 项指标的检测,经过取样和仪器分析,可得知该处地下水的水质和受污染程度,“这个监测系统网络,就像医院的仪器一样,每天为地下水做体检,告诉居民他用的水是不是健康的”。“湖南将在一年左右完成226 个站点的建设。”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刘五一表示,地下水监测网将不断完善并逐步实现水温、水位、水质的自动化监测和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应急”三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邹礼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