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能只扶自己的“面子”

21.09.2015  08:43
    近日,在由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赴从化、花都、增城就扶贫所进行的实地考察中,人大代表们发现,近几年广州市的扶贫虽然收到了一些积极效果,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据报道,在从化,人大代表们了解到对农村教师的补贴已经在5年前即已由市财政划拨,但到现在还未交到民办教师手里,这惹得人大代表们当场发飙,市人大领导也表示要“一追到底”。
    广州在人们印象中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事实上也存在许多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体。这固然是城市版图迅速向农村地区扩大所致,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中偏重于城市而轻视了农村。广州市政府对自己辖区内的农民进行扶持,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这体现了政府应有的责任。
    扶贫工程,是政府一项职能体现,也是先富群体的一种社会责任。而广州市人大代表在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则表明一些基层政府和帮扶单位尚未认识到这种职能和责任,而是把扶贫当作点缀自己政绩的一种活动。因此,在他们所开展的扶贫活动中,更多地注重于一些可以让人产生政绩观感的项目,而对一些贫困者个人急需而不能产生观感效应的项目,则缺乏积极性。比如,一些贫困农村建起了图书室,这些项目看上去很美,但是那些图书几乎无人翻阅,并不是农民们迫切需要的,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成了摆设。自然,给民办教师补贴,则由于不能像图书馆、教学楼那样让人一眼看见,基层政府和帮扶单位就没了兴趣。
    扶贫成为“政绩工程”以后,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走样,成为“锦上添花”的道具,而不再是困难群体渴盼的“雪中送炭”。广州市人大代表在考察中发现,部分帮扶单位所从事的扶贫只是短期行为,缺少长远规划。有的地方阶段性扶贫任务能够完成,但这个阶段一过,又很快返贫;有的产业扶贫虽然投入比较大,但由于投资与市场脱节,难以产生预期效益;还有的地方虽然从事了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缺少管护,很快就毁损成为废品……而所有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基层政府和帮扶单位追求扶贫在短期内产生的轰动效应,以登报纸、上电视为最终目标,没有针对不同地区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对症下药,导致扶贫成了“走过场”。
    在社会发展中,一些地区由于资源等方面的约束,落后于其他地区,先发地区有责任帮助后发地区,对其中的一些困难群体,政府更有责任给以帮扶。但是,在扶贫过程中,无论是地方上的基层政府还是其他帮扶单位,都需要摆正自己的位子,扶贫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上好看,而是体现一种社会责任,扶贫需要真正从困难群体的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其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