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打通“放管服”改革管理“最后一公里”
打通改革管理“最后一公里”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情况报告
记者 刘文韬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被视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我省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效如何?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加力解决?11月30日上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分组审议了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
省级行政许可精简率超过60%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认为,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放管服”改革工作思想重视,行动迅速,措施有效,成效明显。
报告显示,2013年以来国务院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我省已全部衔接落实到位。省级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7项,下放93项,调整101项,保留行政许可296项,精简率超过60%;市级行政许可平均保留130项,精简46%;县级行政许可平均保留185项,精简26%。同时,积极推动管理权限下沉。省政府先后向长沙和其他13个市州下放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72项和47项,扩大县(市)管理权限260项,赋予13个省直管县试点县(市)市级管理权限406项。
同时,推进放管结合,持续优化服务。大部分市县、园区建立了政务服务网上审批平台,基本实现行政审批事项、民生领域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网上在线办理,大大节省了办理时间。
着力解决简政放权不到位不同步问题
“我省‘放管服’改革成效有目共睹,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存在。特别是简政放权不到位不同步的现象需引起重视并着力解决。”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既充分肯定了成绩,也客观指出了问题。
曾参与省人大财经委组织的我省推进“放管服”改革情况调研的田家贵委员说,我们在一些市县调研时发现,有的事项的受理权和初审权虽然下放,但关键环节、终审权依然保留,群众办事仍需“两头跑”。部门之间权限下放协同性也不够,导致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度从准审批性质变为告知登记性质后,企业建设项目在开工前任何环节均可进行,但仍有一些部门把备案作为关联审批的前置条件,不办备案就不办理相关手续。
“简政放权要从数量速度到质量效益转变。”田家贵提出,要整合民生服务、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关联事项,推动“全链条”下放。同时,厘清政府权力边界和职责,加快编制公布全省统一的公共服务清单,明确审批流程和办理时限,让群众办事更明白、更方便、更快捷。全面清理行政证明事项,加快取消“奇葩证明、重复证明、循环证明”,减少群众来回跑的次数。
打通“放管服”改革管理“最后一公里”
“放管服”改革管理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打通,服务效能需进一步提升。这是许多委员的感受。
“聚焦集中高效审批,重点解决好政务服务存在的薄弱环节,努力提高行政审批的实效。”刘力耕委员说,当前不少部门的核心业务都在纵向专网上运行,没有横向互联互通,如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和企业的税务、工商等基本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形成“信息孤岛”。有些政府补贴政策的申领范围、所需材料等信息没有公布或公布不及时,或者虽然公布了但不够详细,老百姓和企业不知情或看不懂,难以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王善平委员建议,积极推进全省政务“一张网”,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政务大厅融合发展,建设全省统一、智能、便捷的“互联网 + 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分类建立公民户籍、教育、就业和企业税务、工商等与审批服务有关的电子档案库,实现审批服务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互认共享。建立和发布全省政务环境评价指数,对各级各部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成效实行量化评价,倒逼各单位提升效率、优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