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应用发展新阶段
9月1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针对天宫二号飞行任务中公众聚焦的热点问题,做了详细深入的解读。
飞得更高、试验更多、时间更长
武平表示,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相比,此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亮点,可以说是“飞得更高、试验更多、时间更长”。
——是最接近未来我国空间站轨道要求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此前的载人飞行和交会对接任务是在距地面343公里的轨道高度展开,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的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和飞船返回,都是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高度开展。这与未来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飞行任务的轨道控制策略与测控模式更加接近未来空间站要求。
——是目前我国空间应用项目最多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武平表示,整个任务安排的应用和技术试验项目共计40多项,较天宫一号大幅增加。
——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一号任务是我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载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后,计划在天宫二号驻留30天,加上独立飞行3天,总飞行时间从神舟十号的15天增加到33天,将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在谈到天宫二号承担的使命任务时,武平表示,天宫二号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其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二是考核验证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补加、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运营关键技术。“可以看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飞行任务中的‘主角’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这也标志着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武平表示。
为完成这些新的使命任务,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基础上,天宫二号进行了相应改造,增添了新的设备,实现了新的功能。一是装载了空间科学研究与空间探测、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新技术试验等领域的14项空间应用载荷,以及航天医学实验设备,将开展多项空间科学试验活动;二是对推进分系统管路进行适应性改造,增加配置压气机等设备,用于同货运飞船配合完成推进剂补加技术验证;三是对载人宜居环境进行了优化设计,改善了就餐和睡眠环境,增加了锻炼设备和娱乐设施,这些变化,可以使航天员30天的天宫生活更加舒适、更加便利、更加丰富多彩;四是搭建了由机、电、液等部件组成的液体回路验证系统,以及机械臂操作试验终端等,开展在轨维修试验,将为后续空间站在轨维修设计积累经验。
将开展14个空间应用载荷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装载了空间冷原子钟等14个空间应用载荷,这些应用项目大都代表着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应用成果。
这些项目里有世界第一台空间冷原子钟,将目前人类在太空的时间计量精度提高1到2个数量级,也就意味着这个钟运行约3000万年才会产生1秒的误差,这是该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还有伽玛暴偏振探测仪,通过对伽玛暴和太阳耀斑进行高灵敏度偏振观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伽玛暴的本质,进而开展宇宙结构、起源和演化方面的研究。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还装载了宽波段成像光谱仪、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等新一代对地观测遥感仪器和地球科学研究仪器,这些载荷的应用,将会提高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大气污染和大气成分监测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将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
载人航天是一项高端工程,也和国计民生紧密相连。武平说,载人航天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20多年来,我国载人航天有2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投入产出比在1∶10到1∶12之间。
武平表示,未来空间站任务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和航天医学等多个方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果。
随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发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开始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主要表现在3方面:
一是将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应用的基础条件。突破掌握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后,我国拥有了状态和性能稳定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即将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以及正在形成的货物补给运输系统,这些不断完善的空间基础设施,将使我国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应用的能力和条件。
二是将拓展空间应用领域、提升工程应用效益。工程前期主要任务重在探索载人航天基本技术,进入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后,工程的主要任务将向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倾斜,工程应用的领域将进一步拓展、空间应用载荷数量将大幅增加,技术成果转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从而工程的综合效益将会大幅提升。
三是将探索建立面向长期载人飞行的支持保障体系和机制。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持续时间长,对任务支持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这一阶段的积极探索和任务实践,将初步建立起面向长期飞行任务的支持体系和保障机制,为空间站阶段长期有人参与开展应用和试验奠定基础、积累经验。(经济日报记者 姜天骄)
[编辑: 刘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