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六项措施”做好“三农”工作
近期,慈利县农业农村工作局召开全局干部职工大会,聚焦全县“三农”工作,明确工作重点,提出“十五项工作”,确定“六项措施”,全力做好今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
一是强化管理,转变作风。 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壮大、充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狠抓骨干人才培养。加强农业干部人才轮训与交流,建立完善能力提升机制、评价机制,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制定改进工作作风有关规定,完善集体决策、“三公”经费管理、农业项目监管、干部人事管理等制度;推进农口系统作风建设。开展“做农业人、干农业事、解农业难”主题活动,形成争先进、创一流的工作氛围。
二是推进改革,完善机制。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6年,全县新培育家庭农场130家以上,申报五星级休闲农庄1家、四星级休闲农庄1家,新增农民合作社25个,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并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承租、代管、代耕、烘干等服务;完善农业政策支撑和落实机制。继续贯彻实施种粮农民补贴政策,补贴向种粮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推进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履行耕地保护职责,实行补充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全程监管,防止占优补劣。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维护农民财产权工作。
三是争取政策,加大投入。 抓好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放在工作的首位,落实粮食生产面积,落实扶粮增粮惠农政策,增加粮食生产投入。2016年,全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95万亩以上,总产量35万吨以上;争取粮食生产补贴资金500万元以上。发展特色农业。抓好蔬菜生产。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商品蔬菜基地面积7.8万亩,商品蔬菜产量26万吨,实现产值7.5亿元。蔬菜产业奖扶资金保持在100万元以上;稳定油菜生产。油菜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总产量4万吨以上。油菜生产补贴资金在600万元以上;加快柑橘、茶叶品改步伐,扩大标准果园、茶园、中药材园创建规模,加大品牌整合和品牌创建力度,办好1个1000亩柑橘品改示范片,落实茶叶基地建设项目资金200万元,新增茶叶基地和品改面积2000亩以上;争取中药材基地项目建设资金100万元,重点发展玉竹、重楼、黄精等中药材基地。
四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抓好富硒农产品开发。引导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与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搞好协作,瞄准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和富硒农产品发展动态,积极进行富硒蔬菜新品种的研究和试验推广工作,引进和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名优富硒农作物新品种,建设优质富硒品种大米、蔬菜、茶叶等含富硒农作物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富硒农产品生产新技术,提升全县富硒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同时将创品牌作为富硒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品质优良、受消费者好评的名优富硒品种。加大富硒产品商标注册和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定工作力度。同时加大我县蔬菜、茶叶等一批富硒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名牌效应,使国内外市场对我县的富硒农产品给予高度认可。
五是服务“三农”,务实创新。 加强对基层农业推广业务的指导,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履行公益性服务职能,促进全县农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落实到户到田。2016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人,产业化人才专题培训40名,“党建联产业”领军人才培训40名,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地5处。抓好4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争取2个村通过省级“美丽乡村”验收。
六是调整结构,提质升级。 依托政策、科技、市场三大要素,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升级。2016年,全县大鲵养殖规模达到20万尾;种植烤烟3500万株,烟叶收购突破8万担;生猪发展到94万头、出栏56万头,牛羊发展30万头、出栏14.5万头,家禽发展440万羽、出栏255万羽,完成养殖业总产值13.5亿元;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升主产区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成恒鑫蔬菜、生安赛特、九渡溪黄花菜等龙头企业升级改造,融入“互联网+现代农业”平台,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2家以上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新格局。振兴全县粮油、茶叶、果蔬、畜牧、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均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