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经济"鱼龙混杂令人忧 与钱有关的信息请慎重

14.01.2016  11:41

  “微信经济”让人眼花缭乱,在令生活更加便捷的同时,也有不少人上当受骗——

  一“网”情深的你 请三思而后“信”

  在一家咖啡馆,顾客通过刷手机微信的方式支付消费金额。   新华社发

   星辰在线1月14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李金) 前两天,很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经历了一场晒图、被传谣、辟谣的“惊心动魄”过程。一开始,有人被微信公开课PRO版的“我和微信的故事”刷屏了,可谣言也随之而来,说这个链接会盗微信号和支付宝账号,吓得上百万的小伙伴纷纷提现、解绑银行卡……11日,“微信之父”张小龙在首次演讲时回应说:微信让大家有点神经质,希望用户合理用微信。

  在网络社交时代,微商、红包、集赞送礼品等由微信衍生出来的经济行为,让广大消费者眼花缭乱,上当受骗者不在少数。“微信经济”层出不穷,消费者如何三思而后“信”呢?

   业内分析

  “我和微信的故事”为何火爆

  你是第几个来到微信星球的?你什么时候发送了第一条信息到朋友圈?2015年,微信上的我们都做了什么?……“我和微信的故事”在2016年开年就扎扎实实地火爆了社交网络。为什么会如此?

  互联网评论员、自媒体人魏家东认为,这种现象首先得益于核心数据分析的力量。“有用户,有数据,做几个逻辑,总结第一次注册时间、第一个朋友、第一次朋友圈等节点性内容,对于用户来讲是没时间或没精力去做的,而微信则可以做到。”魏家东表示,虽然很多平台都曾经推出“时光轴”等产品,但是限于用户数不够巨大,很难引发全民效应。此前,支付宝曾做过一个类似活动,统计大家在支付宝花了多少钱,那场面也很壮观。“可见数据挖掘与分析多重要,这些就是营销的创意线索。”

  其次是撬动了用户心理的兴奋点。魏家东认为,一个活动、一个创意能不能打动用户,让用户主动参与进来很重要,正是因为微信中好友关系的紧密,才引发了大家的跟风效应,甚至有圈中大咖因为自己是微信四位数的用户,就在群里发起“战书”,谁要超过他,他就会发红包。这便是兴奋点,从自嗨到群嗨,一发不可收拾。

  而最后让“我和微信的故事”成为全民话题的则是“冲突与迭代”。有些好的创意看似不用什么矛盾点,也不用去制造什么话题,但是话题如果可以有矛盾点出来,会让这个事件本身再次发酵,从微信官方辟谣开始,就让这个活动更加火爆了。“微信才是营销高手,是这次事件最终的赢家。”魏家东总结道。

   记者调查

  “微信经济”鱼龙混杂令人忧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及即时通信工具发展迅速。据统计,微信已经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每月活跃用户达6亿。

  早上起来,有多少人先刷微信朋友圈再刷牙?晚上又是多少人先刷牙再刷朋友圈,才可以入睡?连张小龙在本月11日的首次微信公开演讲时都指出,一些数据表明,用户在微信里面花的时间太多了。“我周围的很多朋友、同事都有一些神经质的倾向,开会、吃饭每隔两分钟都要看一下微信,把手机放在一边,坚持不了五分钟,规定不能看,他就会手足无措,会很焦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经济。由微信这个社交软件衍生的微商、红包等“微信经济”,已经全面渗入人们的日常消费中。

  微商让微信不知不觉中成了另一个淘宝。点开微信朋友圈,混迹在分享心情、分享知识、分享生活的各色信息中的,少不了兜售产品的诱人图片和文字。微商把一个相对私密的交友空间,变成了一个层层加价的生意场。广告无处不在,就连小范围的微信朋友圈,现在也慢慢成了一个“网络卖场”。既是朋友,又是商人,这是在朋友圈售物的“微商”群体的双重身份。

  “没有发票,没有售后服务,也不好意思跟朋友要求退款,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信任朋友、同学而在微信朋友圈里购物的人不少,有人在商品到手后发现并不如意,碍于面子等原因无法投诉维权,只好“吃了哑巴亏”。这种在微信朋友圈里做买卖的行为,被人调侃为“新版杀熟计”。

  2014年底微信兴起的“抢红包”,也是让很多微信用户放不下手机的原因。朋友之间微信上发个10元的红包已经算得上是“土豪”,“红包接龙”游戏一度成为新“赌局”,100元分10个红包发,抢得最多或者最少的接着发。还有朋友圈各种分不清真假的求捐信息……

   消费建议

  面对与钱有关的信息请慎重

  有人感叹:“我们都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赢家,也是输家。赢的是,我们人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输的是,我们的时间已经被它占据了大部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微信朋友圈里搞推销的卖家大多是个人,不会进行工商登记,其销售方式主要是利用朋友推荐,通过展示货品专柜、快递单、专柜小票来“诱惑”圈里的朋友。一旦遭遇消费陷阱,则维权艰难,因此消费者最好在买之前让对方提供相关证件以及正规的消费发票。

  业内人士提醒,市民消费者在面对微信朋友圈与金钱有关的信息时要慎重,防止被诈骗。首先,要给自己的微信号设置密码及认证提问,并且至少在中级以上,不要轻易添加陌生号码;对已加为好友的要仔细甄别,必要时打电话取得联系进行确认。其次,对于利用微信平台借钱的,一定要打电话或者见面核实,更不要轻易通过微信操作网银。对于在微信“好友圈”里发布不良信息或者带有色情的信息,以及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记者点评

  “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好的工具应该最高效率完成用户目的,然后让用户尽快离开。”“微信之父”张小龙建议,用户应该合理利用微信,不要把过多时间泡在微信上。

  微信“朋友圈”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朋友交流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让我们成了“低头族”。公交车上,地铁里,人们低着头沉浸在自己的手机,甚至出现了“女孩低头看手机掉落水池溺亡”的惨剧。

  不要把“朋友圈”当做社交主要方式,殊不知,低着头拉近的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距离,却让离你最近的人感受着低头的冷漠。“朋友圈”只是一种网上交流方式,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请抬起头来,去关心真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