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匠人走街串巷弹棉花12年 盘下门面坚守棉被加工老行当
昨日,女匠人易思琼正在用磨盘耐心地压磨棉被。王斌 摄
本报讯(记者 王斌 实习生 颜梦婷)“有一天我经过一家古老的棉被店,那里面传出一种声音,听起来多亲切……”这是一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歌曲讲的是一位弹棉花匠人。今天,这样的匠人已是“古董”了。在长沙市区,记者寻访到了一位弹棉花匠人易思琼。这位四川妇女追随丈夫到湖南,从事棉花加工业23年。丈夫身故后,她仍带着儿子坚守老行当,棉被加工质量好、收费平,街坊四邻都夸赞他们的好手艺。
10斤老棉被60元可翻新
记者昨日走进开福区东风路欧波港湾对面的工商巷,易思琼正在门面内压磨棉花。今年45岁的易思琼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只见她拿着磨盘不停地压着翻新后的棉被,两旁的老棉被和正待加工的棉花堆得老高。
居民刘建湘送来一床2米宽的10斤老棉被。易思琼称重后报价:“65元。”“便宜点罗,60元。”“那行,你放这吧,后天取被子哈。”易思琼爽快答道。周边的门店老板告诉记者,现在要找棉花加工匠很难,走街串巷的匠人绝了迹,棉花加工店方圆几里也就这一家,开福区上大垅下大垅到王家垅这一带居民要弹棉花都找易思琼。她收费便宜,脾气好,从来不与顾客吵嘴。
曾经走街串巷弹棉花12年
1991年,二十出头的新嫁娘易思琼跟随丈夫离开四川广安老家,来到湖南走街串巷弹棉花。“那时候,一床10斤重的被子也就5元加工费。”易思琼回忆说,她和丈夫背着弹弓、磨盘、锤子等十几斤重的装备,跑遍了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等十来个地市。走街串巷吆喝“弹棉花啵”,一接到生意就当场开工,不分昼夜把棉被赶制出来。那时的日子很辛苦也很甜蜜。在四处奔波中,他们收获了爱的结晶——儿子。
“当年我背着娃到处跑,不少东家都心疼我,帮我带娃,带东西给孩子吃。”易思琼笑着说,“一次,我们给怀化一位东家弹被子也就三四十元钱,他另外给我娃打了40元红包。走南闯北这么多年,恶人好人都碰到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黄土岭,他们正给一户居民弹被子,马路对面一位门店老板一边骂他们污染空气,一边跑过来拿打火机把棉花点燃,烧光了所有棉花。东家的三个女儿闻讯后与那位门店老板讲理,帮她和丈夫讨回了公道。
妻承夫业把手艺传下去
2003年,易思琼与丈夫盘下现在的店面,终于安定下来。“以前是用弹弓弹,不停地用手指拨动一米多长的弓弦把棉花弹起,确实污染空气,好在是户外。”易思琼介绍,现在是机器弹,旧棉被这头进去,那头出来的就是翻新了的棉花,弹再多被子,店里空气也不差。而且压磨、上线也是用机器。检查到机子压得不太均称,她才会再用磨盘手工磨,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特别是前几年,来弹被子的人较多,最高时月进账一万元。今年8月,易思琼的丈夫因劳累和疾病,在47岁的年纪就撒手而去。说到这里,她眼里泛起了泪光。
生活还得继续。易思琼在办完丧事后,重新开门营业,还支持儿子在天心区迎新路迎新安置小区开了一家分店。“但现在生意越来越差,有时一个月只能进账两千元。很多人家里都买了蚕丝被、天丝被,有真丝的也有化纤的,反正都不用再弹了。”易思琼说,她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也没有别的谋生技能,只要街坊们有需要,她就会坚持把店面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