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周“核”你在一起,“魅力之光”让“核”更贴心(1/3)

28.07.2015  12:32
开放周“核”你在一起,“魅力之光”让“核”更贴心(1/3) - News.HunanTv.Com
开放周“核”你在一起,“魅力之光”让“核”更贴心(1/3) - News.HunanTv.Com
来源: news.k618.cn

图为中核集团2015核科普开放周暨“魅力之光”夏令营启动仪式现场。未来网记者 巩帅 摄

   未来网福州7月28日电 (记者 巩帅)就读于西安华山中学的王思源同学,参加完今年的中考,趁着暑期,来到具有“三福”之称的福清市,参加第三届“魅力之光”杯核电夏令营。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活动,但这次他却格外兴奋。他说,这个机会很难得,是自己凭知识“赢”来的,意义重大。

   核电夏令营一办三届,让“核”绽放“魅力之光”

  王思源同学口中“赢来的机会”,是指此前他参加的一次核知识竞赛。

  数月前,由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国防科工局牵头指导,中国核学会与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福清核电站、知力网承办,举办了第三届“魅力之光”杯全国中学生核电科普知识竞赛。在未来网、知力网、新浪科技、腾讯科技等媒体的大力推广和宣传下,全国共有32个省市自治区的251821人参加了初赛。通过初赛的2000名学生又进行了复赛,最终选出一等奖30人,获得参加第三届“魅力之光”核电科普夏令营的资格。

  王思源同学在两千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可见竞争之激烈,难怪他会“心情激动”。说起报名参赛,还是他在上网时无意中发现的。由于酷爱物理,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常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其中不少涉及到核的问题和解释,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比赛。在父母的支持下,竟然闯过了初赛负赛,成功拿到了夏令营的“门票”。

  7月27日,是夏令营开营的日子。国防科工局、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和中核集团领导先后对第三届“魅力之光”杯全国中学生核电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圆满举办表示祝贺,希望通这次的活动,能让中学生们学习更多核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未来也能加入核科技工作者的光荣队伍,为我国核科技事业发展做贡献。

  中国核电党委书记吴秀江说:“让更多的人理性地认识核电、了解核电,感受体验核电的安全、清洁和高效。这是我们的夙愿,也是我们执着三年连续举办“魅力之光”杯全国中学生核电科普知识竞赛及夏令营活动的根由所在。希望通过我们活动的举办,同学们能够迈入科学的殿堂,探索核的奥秘,感悟核电的魅力,点亮建设美丽中国的青春梦想。”

  开营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向营员代表授营旗,拉开了本次夏令营活动的序幕。

  当天下午,队员们集体来到了福清核电站参观学习,并来到“华龙一号”施工现场,一睹“明星级”核电站的风采。

  没有让王思源失望。在从操控模拟机前,他不停地询问讲解员操作步骤,并提出了何时能在内陆发展核电?核电维护中如何保证不被网络攻击陷入瘫痪等让讲解员也十分吃惊的高水平问题。

  一副“小专家”模样的王思源,在同年龄段中,掌握的知识已然不少。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看到这三十位来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感到非常欣慰,他们就是“种子选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他们当中会有人继承我国的核电事业。但同时李冠兴也指出,核事业对人才要求高,继承和发展还需要更广阔的人群基础,但目前的科普等工作还有很多不足。

  如果公众对核技术了解过少,甚至“谈核就色变”,又该如何继承发展?算起来,核技术在我国发展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了,但在这几十年中,一些基础性问题如辐射等仍然被夸大、误解。

   核工业创建60年,一个甲子消不掉恐慌和疑虑

  2015年,是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今年,也是我国核事业突飞猛进的一年。3月29日10点58分,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二期工程5号机组开工,业内欢欣鼓舞。有专家预测,此番重启将预示着我国核电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然而,与核技术发展不同步的是,一个甲子过去了,人们对核的印象始终停留在辐射、污染、泄露等负面信息上,恐惧与无知并存,许多常识性问题都存在误区。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偶发事故,但总体风险可控,何况我国有着较为丰富的运营和技术经验,只要对我国第三地核技术稍加了解,就明白安全系数之高,世界领先,远不该到了“谈核色变”的地步。

  国家核安全局副司长谭民强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核电发展的两大问题,一是安全问题,一是公众接受的问题。”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表示,发展核电,首先要解决群众恐慌,要让公众有基本的了解,如果对这个项目毫不知情,突然某一天宣布选址就选在离自己家不远的地方,肯定会产生猜疑和排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也有着相似的观点。他告诉记者,在今后的核电发展中,不排除当地群众有抵抗情绪,这也是公众风险认知的一种常见现象,即大家面对比较熟悉的风险,尽管风险概率比较高,也不会有太多恐慌;但对于不太熟悉的风险,即使发生概率比较低,也有恐惧心理。核电虽然发生事故的概率不高,但大家对核电不熟悉,因此还是比较担心的。

  薛澜认为,消除公众的恐惧感,关键还在于如何有效地进行在相关各方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风险治理机制。一方面,要充分让公众了解中国能源及环境方面的国情,让大家了解核电项目设立的利弊;另一方面,也需要向公众说明中国在核安全监管方面所具足够的能力,建立信任,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

  从官方到专家,无不将问题指向了“公众认知”。经了解发现,核电站周边的民众因为当地对宣传的重视,对核电站、核技术能有正确的认识,至少知道,一座核电站正常运行的状态下所产生的辐射量,并不比坐一次飞机接受的辐射更高。以核电站为中心,科普效应呈递减态势,直到内陆,当他们的亲人表明自己去参观核电站时,会表示担忧,第一句嘱咐大多是:“当心辐射。”

  中国核学会副秘书长申立新坦言,核知识的科普工作还要提升。辐射无处不在,我们吃的食物,甚至人体本身就会产辐射。中国核学会在宣传上,尤其是青少年核知识的科普上做了很多努力。通过制作动漫、宣传册、线上线下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广大中小学生宣传。尽管收到很好的反馈,也有明显效果,但力度还要加强。

图为中核集团2015核科普开放周暨“魅力之光”夏令营启动仪式现场,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与领导、院士、专家合影。未来网记者 巩帅 摄

   还在“谈核色变”?公众开放周带你走出误区

  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和支持核工业,事关中国核工业发展大计。

  7月27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15年核科普公众开放周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被李克强总理寄予厚望的华龙一号首台示范工程所在地——福建省福清市举办启动仪式。与此同时,中核集团17省市成员单位同期拉开公众科普开放的序幕。活动为期两周,是中核集团举办的核产业链首次对公众科普开放活动。

  核是战略核,也是国防核;是安全核,也是能源核;是清洁核,也是生活核。

  据主办方介绍,中核集团本次科普宣传活动结合公众关心热点话题,设计了“核宝”卡通形象、宣传海报、动漫系列画册等,设置了知识竞赛、专题日、探秘参观、专家答疑、青年行、主题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馆、科研院所、核电站、核燃料厂、铀矿勘查采冶基地等为依托,通过邀请公众走进中核集团,与院士、专家面对面,解疑释惑,相互理解,使公众进一步深入了解核企业运营管理、核安全监管工作,全景式展现核工业产业特色、创新成果、核安全文化及核工业精神,近距离感受核的魅力。

  此外,还将组织相关单位青年志愿者服务小分队走进校园,开展“核圆报国志、核助强国梦”的核工业科普教育活动,借助第二课堂、主题班会等形式讲述一段段核工业发展感人故事,为广大中小学生送上一堂丰富多彩的暑期教育活动课。

  开放周期间会举办系列活动,全国各地核系统单位联动起来,形成声势,是一次地面向公众的集体亮相核自我展示。了解你,才能相信你。宣传周搭建一个平台,给双方相互接近、了解的机会。勿怪群众多疑,这是新时期下,核工作者的必备功课。

  其实,无论是在环境资源承载力方面还是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大力发展“核”是必然趋势。核是清洁、高效能源,生产足够的电量同时,不会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常见的污染气体。化石燃料大量使用的后果已经显现,雾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呼吸之痛”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要根治的难题。然而,社会还要发展,生产还得继续,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留下的能源缺口,就必须由更清洁的能源来替代,这一重任落在了“核”的身上。目前中国的核技术无论从安全性还是可靠性来说都是世界领先,但与核大国相比,我们在核的利用方面落后较多。作为“中国创新”“中国智造”的代表之一,核工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带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也是今后的发展重点。

  开放周是一次全民科普,但这样的工作一次还不够,两次、三次……只有形成常态化才能有效消除民众误解,走出误区。赢得了公众支持,才能快速推动我国核事业发展,并提供大量优秀的人才。

   短评:核技术纵有万般好,离不开公众支持

  有成熟的技术但无法发挥其全部效能,让人可惜。这里面有群众的不理解和担忧,但也要看到,此前的宣传工作上有所欠缺。核事业是高精尖事业,知识难度大,受众小,如果不是对核产生兴趣,恐怕不会有多少人去主动了解什么是阿尔法射线,什么是贝塔射线。或许中学物理课本中有过涉猎,但中学知识难道不是在高考之后就被快速遗忘的那部分吗?这种遗忘是无差别的,连同实用的和不实用的。这也为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课题,核、纳米、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或尖端却又实用的技术,能否走进课堂,能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呈现,深深的印在脑海中,因为兴趣而记忆持久。

  互联网时代不是一个自说自话的时代,强调对话,强调沟通,同时要习惯被质疑,甚至勇于被质疑。无论核技术有多先进,效应有多大,但一句不知道,足以否定全部。的确,如果连基本了解都没有,公众根据什么去支持?因此,宣传,还是宣传。只有足够的宣传,不停地兜售自己,才能赢得了解,赢得信任。不过宣传不是报喜不报忧,更不是夸大,要通过机制建设,将沟通常态化,用开放的姿态接受大众的审视。

[编辑: 刘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