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20年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顺利通过结项验收
国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长罗静讲话。
长沙简牍博物馆研究员宋少华做结项报告。
专家现场考察保护修复后的简牍。
华声在线11月27日讯(记者 刘玉锋 通讯员 管震 )1996年,长沙一项重大的考古研究发现,震惊海内外。10万余枚三国简牍,在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街的平和堂商厦建筑工地被挖掘出土。其数量,超过全国各地已出土简牍的总和。
19年过去,长沙走马楼的三国吴简整理保护到何种程度?11月27日,“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结项验收会上给出了答案。验收会由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江文辉主持,国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长罗静、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长沙市文广新局局长杨长江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长沙简牍博物馆
11月27日,湖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对“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进行结项验收。经过质询讨论,评审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结项验收。 此次会议,是对自1996年至今近20年,长沙吴简保护整理工作的一次总验收,也是对长沙简牍博物馆自试开馆以来,近10年所做吴简保护整理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以及对长沙简牍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一次前景展望。
1996年出土的10万枚三国简牍,其内容涉及三国孙吴长沙郡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赋税、户籍、司法、职官诸方面。这项考古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继甲骨卜辞、敦煌文书之后在古代出土文献资料方面又一次重大发现,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党和国家对这一重大考古发现高度重视。长沙市人民政府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约6600万元,从2000年开始立项兴建全球首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将湖南简牍保护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04年3月批准实施由湖南省文物局组织编报的《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总体方案》。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先后投入吴简保护整理工作的专项经费达1465万元。
自2008年实行免费开放,年均接待观众70多万人次
“2002年,三国吴简清洗揭剥工作完成,共清洗简牍数量达10万余枚。2009年,三国吴简脱色拍照工作完成,总计脱色拍照有字简76552枚。2011年,全部有字简的脱水、修复、包装等工作完成,2012年,三国吴简被放入恒温恒湿的简博地下文物库房收藏。”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李鄂权透露。
历时19年,长沙三国吴简保护整理工作前后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2003年,此为小范围的试验、探索总结经验、方法,开展部分简牍的保护整理工作;第二阶段2004年至今,为落实《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总体方案》阶段,长沙简牍博物馆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联合全国相关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经过11年的努力,圆满完成简牍科技保护、整理研究等目标任务。
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等单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吴简的文字释读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共整理出吴简资料11卷,目前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七卷,尚有四卷未出,分别是《竹简·五》、《竹简·六》、《竹简·九》、《竹简·十》,计划2018年以前全部完成出版发行。
自2007年11月8日,专题展示传播简牍文化的长沙简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10月28日起实行免费开放,年均接待观众70多万人次。长沙简牍博物馆利用5000余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倾力打造的《文明之路》简牍基本陈列展,利用简牍这一中国特色文字载体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被评选为“湖南省十年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