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四十他终于悟出了人生真知
日记本里的心声
来到监区,侯某主动给我们递上了自己的日记本,打开第一页上面写着他所写的一句人生感悟:看清便不再消极,懂得便更懂珍惜,不再迷茫便有了勇气。第二页便是他2015年的第一篇日记,他这样写道:
“侯XX”,“到”,“放下手里的工作,出来一下。”值班民警轻轻地说着,径直带着我向监区大门走去,我感到纳闷,心想:最近,我好像没有犯什么错呀?会有什么事呢?出大门口做什么?心里这样想着,跟着民警走进了接见室。一看,我惊呆了,我那白发苍苍的母亲和我那未成年的儿子正坐在沙发上痴痴地望着我,脸上挂着笑容,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真的吗?”我喃喃自语。“是真的”监狱教育科李科长和蔼地说着,并向我介绍站在我身旁的几个人:“这是你家乡司法局的肖局长,这是津市农发银行的向行长。”此时我终于明白过来了。
这是津市监狱开展的“情暖高墙,关爱孩子”系列帮教活动的继续。早在2014年8月的时候,“情暖高墙 关爱孩子”帮教活动中,监区就有意邀请我母亲和孩子过来的,但由于当时我家里有事不能来,错过了机会。我已经慢慢的淡忘了这事,没想到,时隔三个月,监狱领导就派人联系了我家乡司法局、村委会,并将我母亲和我儿子接到了我们监区,圆了我整整八年的相逢梦,还为我儿子给了1500元助学款。
这一切我想除了感谢,已经无法用其他言语来表达,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改造,绝不辜负帮教我的警官、干部的期望。
曾自我调侃为“阿斗”
说到自己的转变与感悟,侯某感性的说:“当了8年阿斗,我终于爬起来了。”
2008年4月,侯某从广东乐昌监狱调入湖南省津市监狱二监区服刑,是出了名的“问题罪犯”,连同犯都说其是“烂泥扶不上墙”,他自己也调侃自己是“扶不起的阿斗”。自2008年调入津市监狱到2013年底,其因违反监规纪律,先后5次被关禁闭,数十次被扣分,导致连续7年没有获得减刑的机会。回想过去,侯某说:“那会,不光同犯看不起我,我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改造更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经常和同犯发生口角,干警找我谈话,遇到心情不好还顶撞;平时衣着不整,一两个星期也不洗一次澡,就这样浑浑噩噩混了五年多,我似乎变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希望燃起前进的动力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二监区改造副监区长薛飞介绍说:“在侯某的改造上,监区主要把握了两条主线,一是把握细节,使他在细微的关心与鼓励中重燃希望;二是创造机会,让他走近亲情。”
薛副监区长回忆说:“第一次找侯某谈话,我给他找了一张小凳子,仔细询问他的家庭情况,并没有对他提出太多的改造要求。”当问及他想不想给家里打个亲情电话时,他犹豫了半刻说:“无所谓了,反正都这样了。”
当我们再一次问及侯某是否记得那次谈话时,他竟然不好意思的笑了。他说:“当然记得,对于我这种改造表现很差的人来说,警察竟然突然主动问我要不要打亲情电话,当时我的心猛地一颤,这正是我渴望的呀!但是半年来,我经常违规违纪,不好意思呀!于是就心里这样想着,嘴上却说无所谓。”
薛副监区长看出了他的心思,用公卡给他拨打了亲情电话。那次侯某和母亲、儿子畅所欲言的进行了一次尽情的通话。侯某说:“十多年来,那是我唯一一次这么亲近的和儿子对话,儿子的懂事和对我地鼓励,让我重新燃起了做好一名父亲的动力。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服刑人员的教育转化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为稳固侯某之前被唤醒的对情亲的渴求和责任感,逐渐将其转化,监区依然选择从细节入手,通过小事转变其对人生、家庭的价值理解。为解决其对身体健康的疑虑,定期带其到监狱医院检查、治疗,生活上及时给他发放囚服、囚鞋,改造上多予以鼓励。用侯某自己的话说“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以前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一个月都难得洗一次澡,现在想来都不好意思。”
对于家庭,侯某说:“无论是在消极的时候,还是现在这种积极状态,内心深处都是愧疚的,以前虽然愧疚,只是觉得对不起母亲和儿子,自己坐牢没有赚钱养家,有时还恨妻子的离家出走,现在才明白最大的愧疚应该是没有给老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没有为母亲尽好孝。”
当说到家庭收入问题时,这个个头不大,年过四十的男人眼角有了泪花。原来其年近70的母亲除了靠政府低保和到山上采一些野菜变卖供孙子读书外,再无其他经济收入。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侯某最大的心愿就是不再做家庭的包袱,希望当一名家庭的挑担者,让母亲安享晚年,给儿子一个温暖的家。
就算捡破烂也要把家建好
侯某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在2014年1季度获得了减刑奖励,减刑1年11个月。这也使他变得更加的积极向上,并充满信心。现在的侯某,在改造中不再消极,不再暴躁,经常超额完成劳动习艺任务,主动打扫监舍卫生,积极参加监区组织的文体活动,与同犯的关系也变融洽了。
2014年,侯某萌生了一个别的服刑人员从来没有过的想法,努力劳动把监狱发放的劳动报酬寄回家。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说:“母亲在山上采野菜,一天也赚不到5元钱,而且母亲年岁高,上山不安全,自己在里面多使点劲,比母亲上山采野菜强。”10月,侯某将自己的劳动报酬410元寄回了家,这也是他用自己的劳动寄回家的第一笔钱。
余刑只有1年4个月了的侯某说到出狱后的打算,信心十足,他说:“出去后就算是捡破烂也要把破散多年的家建好,不过我也有我的规划,首先是找个工厂工作,努力干几年,争取给家里建一个小楼房,好好支持儿子读书,到五十岁干不动了,就到家里找点零工干,反正坚决不当儿子的包袱。”当他得知现在社会上一般的民工工资都是150元到200元一天时,他异常兴奋地说:“那我更加有信心了!”
2015年2月9日,经津市监狱的多方联系,在株洲县司法局、县团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津市支行等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侯某一家人终于迎来了一次特殊的“团圆”,侯某再次用自己积攒下的劳动报酬,人生第一次给其儿子送上了150元“压岁钱”。
(津市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