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南经济发展回顾及2015年展望

05.03.2015  17:53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环境,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着力抓好全面深化改革,大力促进“三量齐升”,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全省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局面。
   一、2014年湖南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过去的一年,克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自身运行困难增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湖南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多数经济指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048.46亿元,同比增长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连续四个季度稳定在9%以上。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一是 农业生产发展加快。2014年,全省围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线,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148.75亿元,同比增长4.5%,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达到600.25亿斤,增长2.6%。生猪、牛、羊出栏分别增长5.4%、3.6%和2.8%,油料产量增长4.3%,蔬菜产量增长5.3%,水产品产量增长6%。 二是 工业经济继续增长。全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打造多点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2481.88亿元,增长9.3%,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中,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8%、20.9%、36.6%和39.7%,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金属制品业增速同比分别加快5.4个和3.7个百分点。 三是 服务业来势较好。湖南全面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围绕十大产业谋划建设重大项目,服务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417.83亿元,增长11.1%,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增加值分别增长16.3%和15.5%;文化和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5%。
   (二)内生动力稳定增长。一是 项目投资增长较快。2014年,湖南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项目调度,强化资金筹措,投资增长平稳较快。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950.77亿元,同比增长19.4%,比全国平均水平快3.7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7%,工业投资增长14.9%,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7.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6%。 二是 消费市场稳中趋旺。湖南积极落实消费刺激政策,重点培育新消费热点,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达到10082亿元,增长12.8%,比年初加快0.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业中,汽车持续热销,零售额增长15%;基本生活品需求较盛,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3.1%和12.9%;通讯器材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0.1%和22.7%,同比加快14.6个和11个百分点。 三是 对外贸易稳中有升。全省认真实施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各项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贸易增长明显回升。完成进出口总额1906.87亿元,增长22.2%,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9.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30.36亿元,增长33.9%;进口676.52亿元,增长5.4%。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增长44.3%,高新技术产品增长43.4%。
   (三)结构调整有效推进。一是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全省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2.2:47:40.8调整为11.6:46.2:42.2,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地位日渐突出。比较效益较高的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8%、5.6%和7.3%,均高于第一产业平均增速,农业结构继续改善。规模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园区比重提高11.5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二是 基础投资得到加强。全省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4.9%,比全部投资增速快15.5个百分点。民生工程投资增长40.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三是 消费需求理性升级。全省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业中,文化娱乐体育健康类零售额增长16.8%,同比加快2.3个百分点;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65%,比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业增速快50.8个百分点。
   (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是 创新驱动得到加强。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7%,占GDP的比重为19%,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7.8%,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0.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增长13%,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3.3%,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二是 节能降耗有新成绩。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方向转变,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3.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是 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全省生态环境投资增长31%,比全部投资增速快11.6个百分点。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为88.8%,超过年度目标任务0.8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8.2%,超过年度目标任务10.7个百分点。
   (五)市场活力有效释放。 2014年以来,湖南稳步推进重点改革和改革试点,推动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深化商务和开放型经济改革,出台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意见,激发了市场活力和投资热情。 一是 市场主体成长加快。截止2014年12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254.32万户、注册资本27252.69亿元,分别增长14.2%和34.8%,其中新登记公司制企业增长88.2%。 二是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全省民间投资增长21.2%,比全部投资增速快1.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6%,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1.8%,比规模工业增速快2.2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4%,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 三是 内联外引增长较快。全省新批利用外资项目539个,实际利用外资102.66亿美元,增长17.9%,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6.2个百分点。全省新批省外境内引资项目5106个,实际到位资金3300.79亿元,增长14.5%。其中,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实际利用内资1143.5亿元,增长12.1%。
   (六)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一是 物价水平涨幅平稳。2014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9%,低于3.5%的调控“上限”。 二是 就业人数稳定增加。全省新增城镇就业82.68万人,同比多增加2.5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2%。 三是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显示,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22元,增长10.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70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0元,增长11.4%。 四是 民生保障继续加强。全省新增公租房、城市棚户区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分别完成15.93万套、19.55万户和3.44万户,开工率为106.2%、108.6%和114.6%,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均达到36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均达到204元,分别超过年度目标任务30元和39元。建设农村公路8283公里,解决368.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1.7万户,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3.5%、102.4%和145.7%。
  也应看到,湖南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是 结构不优问题比较突出。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湖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第二产业4个百分点,而全国第三产业占比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已居主导地位。湖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农业比重偏高且竞争力不强。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居前5的大类行业中有3个高耗能行业,合计贡献率达24.1%;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虽有下降,但仍高达31.2%。 二是 主要增长动力仍显不足。2014年,湖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回落6.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和房地产开发两大重点领域分别回落13.2个和9.2个百分点,计划总投资和投资项目到位资金增速分别低于实际完成投资3.8个和3.5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部分热点领域降温,家电类、家具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回落11.5个、15.6个和31.7个百分点。此外,楼市仍较低迷,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8.6%和9%,连续10个月负增长。 三是 工业增长回升压力较大。工业品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32个月下跌。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回落6.7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回落8.6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回落5.7个百分点。企业效益状况堪忧。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由正转负,全年累计下降3.7%,比上年回落22.9个百分点。
   二、2015年湖南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新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仍将错综复杂,但总体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湖南经济发展有望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中继续实现稳中有进。
   (一)国际经济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各经济体分化趋于明显。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疲弱复苏成为常态,世界银行最新《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14年增长2.6%。2015年,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以及地缘政治危机演变等因素增加了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将在波动中缓慢复苏,对湖南加快对外贸易和投资步伐总体有利。从发达国家来看,美国内生增长动力强劲,2014年GDP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经济复苏将继续加快,而美联储的加息将在短期内对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造成较大冲击;欧元区2014年末失业率仍高达11.4%,经济的低迷态势已从外围国家蔓延至德、法、意等核心国家,在复杂的政治因素影响下,债务重组、量化宽松等措施恐难明显改善基本面,短期内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疲弱。日本2014年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低于预期,提高消费税后民间需求尚未恢复,新刺激增长及改革措施效果尚待检验,经济复苏进程将缓慢而脆弱。从新兴市场国家来看,受制于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熊市,俄罗斯与巴西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南非失业问题高企,矿产市场萎靡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印度制造业表现稳健,2014财年经济增速高于上年1.9个百分点,2015年有望继续提速,各国经济调整将出现更加明显的分化。
   (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犹存,但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累。 2014年,受潜在增速放缓、出口增速下滑、房地产周期性下行、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国内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部分领域风险显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国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额增速比上年分别回落1.4个、3.9个和1.8个百分点;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增长12.2%,比上年低1.4个百分点;2015年2月份制造业PMI为49.9%,连续2个月在荣枯线以下。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在面临各种挑战的同时,也将呈现新的积极态势。 一是 改革进程有望提速。土地、利率、汇率等改革的推进有利于优化市场要素配置,产权、反垄断、国企、商事等改革的深化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行政审批、财税体制改革也有助于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 二是 结构调整出现新变化。2014年,全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投资,达到51.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作用不断巩固;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8.2%,经济正在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 三是 新动力正在加快孕育。2014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增长14.2%,网上零售额增长49.7%,快递业务量增长51.9%,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此外,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以及外部环境的总体向好,都将有助于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湖南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望延续平稳增长势头。 当前,随着外需和外资拉动作用减小、人口数量红利减弱、劳动力比较优势削弱、储蓄率出现拐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全国一样,湖南经济也处在增长阶段转换的重要时期,在出现调整阵痛的同时,也开启了良性、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将极大地释放湖南发展活力,而各种有利条件的形成也将进一步增强湖南经济发展的动能。 一是 新增长点不断成长。工业多点支撑正在形成。2014年,全省工业制造继续向产业高端延伸,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1%和13.5%,增幅明显高于原材料工业(4.3%)和采掘工业(-4.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医药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21%、5.4%、4.3%和4.2%,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撑点。新业态加快发展。全省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增长26%,拉动消费支出增长3.1个百分点,成为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支撑。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仓储会员店、购物中心、家居建材商店等新业态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4.3%、32.1%和20.9%。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湖南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会更多涌现,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引领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是 增长潜力正在释放。当前,湖南的后发优势正在集聚,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将继续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新型工业化稳步发展。2014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工业化率为39.7%,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1%,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8.1%,工业支撑全省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信息化融合发展日趋明显。全省两化融合综合发展指数比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左右,军民融合、产城融合、产教融合、产医融合等新发展形态加快演变,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信息消费、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正在成长为新增长点。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湖南城镇化率达到49.28%,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9个百分点,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趋好。全省新型农业主体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达到2.9万家,种粮大户超过14万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重提升至1.9:1;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增加到5735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到64.6%。
   三、促进湖南经济谋求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5年,湖南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一带一部”新定位,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狠抓改革攻坚,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提质增效,加强民生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努力增强发展动力稳增长。一是 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和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加快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有序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解放农业生产力;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继续优化资源配置。 二是 扩大有效投资。根据国家支持重点和投资方向,筹划申报铁路、高速公路等符合湖南资源禀赋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重大投资项目,加快推动县乡村公路建设、农网改造、通信通达、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企业和园区改造项目建设,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 三是 提升消费需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城乡商品销售服务体系,扩大居民传统消费,引导住房、旅游休闲、教育文体等热点消费,鼓励发展养老、健康等新兴消费,挖掘信息、绿色消费潜力。四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规划,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有序放开户籍管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治理,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二)继续加快结构调整促升级。一是 做强优势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培育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围绕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等主导产业,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加快有色金属、烟花爆竹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走高端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二是 壮大新兴行业。促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3D打印、北斗应用等新兴产业快速扩张,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 三是 加快发展服务业。继续提升住宿餐饮、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研发设计、融资租赁、信息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延伸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四是 统筹区域发展。加快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二阶段改革,增强核心增长极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沿江环湖产业,加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增强湘南地区对外开放窗口和门户的重要功能,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繁荣大湘西地区边贸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特色产业。
   (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引擎。一是 加大科技投入。强化财政资金支持,推动各类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平台建设。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结合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养培育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领军企业。 二是 加快成果转化。着力构建以政府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及转化体系,推进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后续试验、开发和应用,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三是 加强基地建设。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强科技园区配套体系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生态企业、工业园区集聚。
   (四)全面深化区域合作扩开放。 充分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泛珠区域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鼓励“走出去”,打造中西部开放高地。 一是 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着力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努力争取自贸区溢出的制造业和服务外包项目落户湖南,促进以岳阳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融入式发展。 二是 继续深化泛珠区域合作。加快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先行先试,加强与粤港澳、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地区合作,全面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海外投资贸易市场。 三是 努力提升向西开放水平。推动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企业赴西部开展经贸合作,打通西部矿产、油气等能源通道,做强钢铁、有色、石化和建材等传统产业,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五)切实提升社会保障惠民生。一是 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优化居民收入分配,不断提高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二是 提高社保水平。继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快推进“两房两棚”、“两供两治”等民生工程建设。 三是 积极扩大就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优惠政策,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增长;重点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微型企业发展,强化劳动培训,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帮扶。 四是 加大扶贫攻坚。加大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分类开展差异化、个性化扶持,壮大特色支柱产业。

承办:综合研究室
执笔:朱继无 李跃辉 周  凌  邹  阳  伍晨曦
核稿:邹  阳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