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早稻机插旱育秧得失分析
03.06.2015 15:40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教训之一:气候异常与经验不足。全省自2011年以来开始大面积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而今年的育秧季由于前期气温大大低过往年,该区播种期最早的为3月15日北洲子镇奇志农机合作社,全区播种时间整体较上年推迟7天左右。尽管如此,在育秧季的20多天时间内,全区日平均气温仍较上年同期低4℃以上,且整个育秧季节(截止4月12日开始机插移栽)晴好天气只有4个,较前5年平均少了8天以上,甚至出现了4月7-9日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4月7-10日连续4天最低温低于8℃,4月2-9日连续9天无日照,4月1-9日持续降雨9天的罕见天气。据了解,在全省开展大面积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近5年时间里,由于从来没有遭遇过这种极端的低温冷害天气,之前育秧季基本以晴好天气为主,因此有些地方基本没有也缺乏经验采取应对措施,被以前连年成功表象所蒙惑,出现“冷害”状况后才匆忙应对的“牛过田埂扯尾巴”,是导致今年育秧失败的首要原因。因此,把可能遇到的问题想得更充分一点,尽量完善做好应对各种可能遭遇的预案,是今后必须做好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教训之二:品种差异与管理技术。究竟哪些品种适宜本地种植、哪些品种适宜机插、哪些品种抗性较强,很多地方基本没有作过试验和研究。从该区今年的品比筛选来看,22个机插秧品比试验,在今年这种极端天气情况下,在同一管理模式下,没有受低温影响的只有6个,这其中就包括该区今年集中育秧和机插育秧的2个主推品种。而从该区近6年机插秧品比筛选试验的结果分析,杂交稻的总体抗逆性要好于常规稻。在今年6个没有受低温影响的品种中,有5个为杂交稻,而仅有的一个常规稻的机插移栽产量潜力不大。因此,加强区域适宜品种筛选,仍然是一项须长期坚持且须臾不可忽视的工作。从同一品种来看,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也极其重要:⑴简易钢架大棚和低拱竹棚育秧整盘成秧率分别为90%和50%左右;⑵4月7日低温来临前,水分充足的较水分不足的,青枯死苗率要低40%以上,且整盘成秧率提高60%以上。⑶低温过后,一些育秧点在白天升温时采取关棚保苗,导致“烧苗”现象严重;或在“冷尾暖头”夜晚敞棚“炼苗”,是导致育秧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⑷在“冷尾暖头”出现青枯病害初期,一些地方和农户根据以往抛秧“改变生长环境”的经验,不是想办法为苗“保命”而是马上机插,没有料到4月10日—14日夜间气温仍然低于10℃,是造成移栽后大田出现部分死苗的重要原因。⑸分蘖肥的追施。机插后,由于今年秧苗素质较往年稍差,返青期比常年长1-2天,部分农户按照老办法,在返青后追施分蘖肥,没有按技术要求在机插后5天追施分蘖肥,导致部分大田发育延后,出现田间长势不均衡的现象。
教训之三:应对措施与心理侥幸。根据中央气象台中长期预报,结合去年持续暖冬气候,该区农技部门预计今年育秧阶段可能出现较严重“倒春寒”,向所有育秧户发出了预警。整体上看,全区今年播期的安排比去年推迟7天。而结合其他地方育秧受损严重的情况来看,对天气形势研判不足,没有预计到低温阴雨寡照持续时间这么久,存在侥幸心理,导致播种越早的低温冷害越严重。国清合作社王业村育秧点10个大棚承担了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片的育秧任务,从3月15日起,每2个棚一个播期,连播5天。通过调查低温冷害情况来看,3月15日播种的冷害率为90%,越往后越轻,3月19日播种的几乎没有影响。此外,在遭遇长达7天的恶劣天气前,应对措施不力既有经验不足的原因,也有农户存在侥幸心理,还有技术措施不到位的原因,是造成失败的又一原因。从大通湖区的情况来看,在寒潮来临前,区农技中心在向所有农户发出预警的同时,提出了相关应对的技术措施:包括大棚内安装白炽灯增温增光、确保盘秧完全湿透水分、降低棚内湿度的同时尽量关棚保温、喷施1—2次“保治达”提高秧苗抗逆性等。实践证明,这些应对措施在寒潮期间和过后快速升温时,对解决秧苗“冷害”和青枯病害等问题发挥了明显且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03.06.2015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