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沙故事:86年前的长沙穿木屐上马路会被警察拦
清明时节的长沙,仿佛是泡在雨水里。如若是在百年前,这个雨季定然会有它独有的热闹。木屐的踢踏声、油鞋的啪嗒声、油纸伞上的滴答声,一起讲述与生活有关的故事。如今,木屐早已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只能在意念中品味那古朴的美好。
木屐曾长时间与长沙人和平共处,却在上世纪30年代发生过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生死的战争,木屐被禁,遭遇浩劫。这大概是这个古老鞋具退出历史舞台的开始。
老长沙,逢雨必带雨伞穿木屐
对于旧长沙那些幽深曲折的巷子和麻石长街来说,木屐曾是一段温婉亲切的叙事。木屐敲打雨水中的麻石板,发出悦耳的锵锵声和低沉的啪啪声,和着那悠长悠长的卖糕声、卖榄声、卖菜声,在深巷里交织成最生动的交响。
长沙的木屐和现在看到的日本或台湾地区所用的木屐不同,大多是用牛皮做半截鞋头,涂抹桐油,以木板作底,前后有二齿,作字形,锤入四铁钉作屐齿与地面接触,以牛皮作屐面,屐前又装一蝶形铁钉,以保护屐头承受地面之碰撞。当然,这个木屐不能直接穿,一般里面需要穿普通布鞋或其他面料的鞋,再把木屐套在脚上,因为高,所以无论如何泥泞的地方,都可以通行无阻,不必担心下雨天鞋袜污湿。
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文史专家陈先枢告诉记者,长沙旧时卖木屐的商铺集中在化龙池一带,大古道巷入巷口两旁数家,铺面上陈列和牵挂的均为大小规格的产品,柜内雇工佣作日夜不停。木屐店中最有名的为“张大生”木屐店。张大生是清光绪善化县人,因逃荒来到长沙,在化龙池摆起木屐柜台,因手艺精湛,生意兴隆。其徒弟出师后大多也在化龙池经营木屐生意,化龙池于是成了一条木屐街。
化龙池的木屐店还兼营油鞋。油鞋是以牛皮作底和面,作成鞋状,以桐油浸演,底面满钉圆头专用铁钉,亦适用于天雨时泥泞地行走,盛行于农村,城市住户少用。
旧时长沙的街道,一直是长条麻石街,即在街心掘一沟渠,两旁砌砖石,上盖长条麻石。雨水从麻石缝下漏,进入下水道,顺序汇总,而流入湘江河。每遇雨雪天,满街流水,所以长沙人都穿着木屐上街。
据说当时在长沙的中学和小学,为解决学生们的木屐和雨伞的放置问题,防止错拿误认,在进校后的教室走廊两侧,都设有雨具柜。每年级一列,每人一柜,柜高4尺,宽约8寸,并贴有姓名,挨排而立,成学校特有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