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一80后小伙辞职苦练5年传承捏面人艺术
捏面人在北方地区比较常见,也是深受北方老百姓喜爱的民间手工艺品,常德的街头很少见。2月18日,当市城区朗州路友阿国际广场一楼的商业街出现了这些传统手工艺品时,好奇的市民们纷纷停下脚步一探究竟:“哇,这是用什么做的?”而眼前惟妙惟肖的肖像“面人”和生龙活虎的动物“面人”,都出自摊主芮振军之手。
小小的面人儿 是他儿时的玩伴
芮振军是一位80后小伙,记者和他认识是在2014年,那时的他在柳叶湖畔摆摊。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做服装生意的芮振军的父亲向一位东北的手艺人学习了捏面人后,就将其作为副业不紧不慢地经营着。于是,父亲做的各类小小的面人儿便成了芮振军儿时的玩伴。因为从小耳濡目染,他对捏面人这门手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7年,芮振军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常德的一家小酒店工作,收入还过得去,但时间长了,总觉得生活少了点乐趣。2010年,他做了一个让身边朋友都讶异的决定:辞去酒店管理的工作,将父亲的捏面人手艺传承下去。之后的几年,他开始专心钻研“捏面人”的手法。
“捏面人”又叫“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汉族民间工艺品,据相关资料显示,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它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捏面的艺人创作时,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两年练出新技艺 市民并不感冒
为了让捏出来的面人更活灵活现,芮振军开始在网上找来视频跟着学,经常一练就是一整天。 “喜欢很容易,但坚持下来很难,要能静下来,忍受孤独。”为了驱遣这种寂寞,他特意养了一只斑鸠陪自己。经过长时间的钻研,他从曾经以面人为伴的小孩蜕变成了年轻的捏面人,随着学习的深入,不仅继承了父亲擅长的捏卡通人物、动物角色的手艺,还新开发了根据照片私人定制的肖像面人“业务”。
虽然儿时就有涅面人的基本功,但为了让新“业务”能拿得出手,芮振军“闭关”练习了2年,“有时候练到想哭”。“出关”后,2012年,他在我市的知名风景区柳叶湖边摆摊设点,信心满满地展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然而,除了少数情侣光顾外,大部分市民并不感冒。
但这并没有减弱芮振军对肖像人面创作的热情。“为了让制作出的肖像面人和照片上的一样传神,”他说,“首先要把控人物的身体比例,然后找到每个人物的特点,尤其是面部的表情和神态。”说完,芮振军便向记者展示制作肖像面人“面部”的过程。
他先从已调好色的面团中取下一块,揉软后裹上一根竹签;然后又从一个装有各类尺寸的塑刀工具袋里取出一支,反复压面团,直到压出一个六面立体形状的头部。“你看,根据三庭五眼的标准可以大致定出人物的五官位置,我先压出了他眼部位置,再是鼻梁和下巴。”他一边说着一边用心地用工具在面泥脸上按出眼窝,抬出眉骨,甚至根据年龄做出眼袋和皱纹。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两块搓泥板将黑色的面泥搓成丝状,用镊子加工后,再小心翼翼地贴在眼睛部位,于是面人就有了眼线和睫毛。随后,鼻梁也被他的巧手塑造出来。大约半个小时后,一个活灵活现的面人头像就出炉了。
在制作过程中,芮振军整个人缩坐在凳子上,并始终保持一个姿势,面部表情显得有点紧张。他告诉记者,这还只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做肖像面人时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接单后他一般会选择在家里做,环境安静些,心也能静得下来。”
5年坚持终获肯定 希望有人一起“传承”
因为生意并不好,经常一天一个单都接不到,芮振军摆摊时只好靠画糖画、卖些小玩具来维持生计。为什么接不到订单呢?或许是大多数市民对捏面人并不熟悉,也有人曾对他说,肖像面人价格定得太高。“我用的是最原始的面料,做一个成人肖像面人需要整整一天时间,懂的人会视为珍品。”他回应称。
令他欣慰的是,随着自己的坚持和时间的推移,已经有人开始接受并喜欢上了他的捏面人。从去年开始,他就以民间面塑艺术家的身份接到不少企业单位的邀请,出席市里的一些重大文艺活动,不仅免费提供摊位,有时还能收到出场费。今年春节,他从正月初二便开始出门摆摊,并由原来的柳叶湖据点换到了友阿国际广场,还受到友阿国际广场方的邀请,获得了免费的摊位。之后,他还接到了某楼盘开发商的邀请。现在,他的月收入也大有改观,“一般5000元的样子,好的时候可达到8000元左右。”
芮振军告诉记者,这5年中不断有人慕名而来,向他学艺,但最后都因为缺乏耐心而放弃。“要学会这个,首先得能静下心来,还要能坚持下去。”谈到自己对未来的规划,他说,今后努力的方向是把面塑手艺做得更精细、水平更高。因为和好的同行相比,他自认为他的作品只能打70分,“我会一直努力下去,传承下去,也希望有志同道合者加入。” (常德晚报记者 何治民 实习生 邓添 夏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