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40年】“三超”领跑世界 打开湖南科技创新“成绩单”
11月14日,湖南庆祝改革开放40年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在长沙正式举行。
红网时刻11月14日讯(记者 何青 摄影 陈杰)1978到2018,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来,改革开放,使科技发展迎来了春天。自主创新的种子在三湘大地生根发芽,湖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引擎和支撑。
11月14日,湖南庆祝改革开放40年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在长沙正式举行,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省科技改革创新发展成就。湖南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贺修铭,湖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纯良,省科技厅副厅长朱皖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科学之春再开篇
催生自主创新湖南经验
贺修铭介绍,1978年,科学之春再次开篇。湖南积极恢复和新建科技机构、整合科技队伍,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先后作出《关于科技兴湘的决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南的决定》,颁布实施了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今年10月12日,湖南建设创新型省份正式获批。
40年来,湖南不断提升科技改革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助力科技事业一路腾飞。
大刀阔斧,构建“511”科技创新计划体系;在全国率先实施两型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率先支持以专利权出资注册公司,率先实行两个“70%”的创新激励政策……近年来,湖南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多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催生自主创新湖南经验。
科技成果凸显成就
40年科技人员累计增长9倍
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等标志性创新成果领跑世界;全国率先研发出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治疗丙型肝炎的中药新药;培育出三倍体鲫、鲤,“双低”油菜、优质油茶、杂交辣椒等生物新品种……
40年来,湖南省科技综合实力不断跨越新台阶,科技产出量质齐升,增强了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随着科技发展,科技投入稳步增加。1978年,全省科研经费为3400万元,省级科技事业费2389万元,到2017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568.5亿元,实现了从不足1亿元到突破500亿元的大跨越。
创新实力显著提升。2000年,全省科技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14位,科技进步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5%。到2017年,全省创新综合实力上升到第12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9%。
1978年,湖南有科技人员17.83万人,到2017年总数达到179万人,累计增长了9倍。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壮大,拥有袁隆平、黄伯云等一批享誉中外的知名科学家,“两院”院士总数82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千人计划”专家、省“百人计划”专家总数分别达到68人、139人和269人。
“双创”活力竞相迸发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40年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
自1988年国家着手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全省已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4个省级高新区,成为创新要素最密集、发展最活跃的区域。
全省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74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57家。建成“一站式”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入网仪器1万余台套,价值45亿元,已为企业和社会用户节约成本十多亿。
成功举办四届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4562个项目报名参赛,帮助参赛企业已获得创业投资超过8亿元,获得贷款授信超过5亿元,培训创业者2万多名。
以创新为立业之本的高新技术企业,从零起步,数量稳步增长。继2016年首次突破2000家后,2017年又突破3000家,今年有望进一步突破4500家。
构建现代科普体系
形成科技精准扶贫模式
科技惠民、改善民生。40年来,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社会进步,有力地提升全省人民的获得感。
1986年,科技扶贫工作开始面向全省29个贫困县开展。近年来,共选派1.3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51个科技专家服务团深入扶贫一线,形成了“科技人才撬动、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
同时,服务环境保护亮点频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湖南省重点研究解决草浆造纸黑液、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技术等重大环境科技问题,取得众多成果。本世纪以来,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为重点,突破重金属污染治理、区域循环经济、高效清洁冶炼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个、省级47个。
实施重大疾病协同防治科技创新工程,实现临床医学协同创新网络全省各市州全覆盖,基因诊断治疗技术,干细胞生殖技术,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的群防群治成效显著。气象灾害预警、输电线路融冰除冰、食品安全监控、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项目取得的成果已广泛应用。
科普方面,湖南省科技活动周自2001年正式举办以来,连续举办了18届,成为科普工作的品牌和代言词。全省建有省级科普基地193家,并统筹科研基地、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形成了普惠、开放、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