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P2P跑路平台25家 业内:P2P防雷还需保持高警觉

20.11.2015  19:29

  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记者会上针对P2P平台的监管问题明确表态称,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目前还在起草讨论中,不久后将出台。然而,在监管细则落地前,P2P行业的乱象仍备受争议。近期,各地一些看似正规的老平台,甚至“颜值”更高的平台也陆续出现问题,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现象:高颜值P2P平台也跑路

  作为草根参与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方式,P2P平台投标近年来是投资者寻找收益回报的投资渠道之一。由于各种原因,平台陷入提现困难或者干脆跑路的消息不绝于耳。而进入2015年,这些问题平台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颜值”相对高的平台,也未必靠谱。以往,成立时间较早、注册资本较大的平台的“颜值”更高,也被认为相对更靠谱。然而近期出现问题的平台中,不乏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以及成立1年以上的老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2月,全国范围内出现提现困难的P2P平台共有20家,跑路的P2P平台有25家,停业的P2P平台有12家。值得注意的是,问题平台的平均运营时间达到11.32个月,这意味着老平台开始集中爆发问题。此外,问题平台中,不乏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例如,上线4年多的盛融在线也陷入了危机,在线待还款金额超过9.2亿元,涉及将近2万名投资者。近期,含着金钥匙出生的P2P平台陆金所也被爆有坏账风波。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P2P的野蛮生长,问题平台的数据还将进一步刷新。相比其他案件,P2P平台的案件侦破难度更小,投资者的追偿情况并不乐观。有报道称,目前国内问题平台在公安机关立案已达数十家,而进入审判阶段的案件还不到立案数量的10%。其原因依然是搜集证据和法律定性上的困难。

  支招:P2P防雷还需保持高警觉

  面对P2P这一全新的金融业态,一桩桩沉重案例爆发,其投资无疑是火中取栗。投资者如何防“”避“”?

  以平台注册资本金为例,业内人士坦言,注册资本金与平台的实际资金实力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多数平台注册资金只是认缴金额。如中恒盛业用虚构投资标的和高收益吸引众多投资者,2月9日上午该公司突然关闭,并解散了投资人QQ群,人间蒸发,受影响投资者达4000多人。另外,包装得很像银行理财的平台,也未必稳当。例如自称能制定家庭理财套餐的深圳活宝汇,在春节假期将至时,电话不通,网站一片空白。

  对于P2P这一全新的金融业态,有“过来人”支招称,平台的颜值可作为参考。如有人总结了13家已经证实出问题平台的共同点,分享其心得:“‘相由心生’,从网站公布的信息、界面和体验,支付手段等能有个判断。”他建议,三四线城市的平台、股东背景介绍含糊的、没有第三方资金托管、没有社区或管理员频繁删帖的、界面粗糙的以及允许信用卡充值的平台,大多不靠谱。

  长沙市金融办有关人士则建议,投资P2P平台,投资者防雷避雷,还需提高风险意识,不盲信所谓高收益,对平台运作方式等潜在风险有清醒的认识。所谓“颜值”也仅是参考之一。而参与的平台一旦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产生的损失需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记者手记

  欲戴皇冠 必承其重

  心心念念惦记着收益能高过银行存款,却不知本金都可能蚀掉。而一旦“踩雷”,可能除了像祥林嫂一般倾诉,别无他法。这就是当前众多P2P平台投资领域的乱象。近期,记者加入了一家已出现问题的P2P平台维权群,发现大量的P2P投资者既没有讨债经验,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懂哪些资料可以用来协助公安破案侦查,也不清楚究竟这类投资的风险何在,弄不明白为什么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齐全的公司,也会跑路或倒闭。而对于跑路的平台,究竟谁是实际控制人,有哪些财产可以冻结,投资者也仅停留在“听说”阶段。

  有人称因为资金拿不回来,被另一半吵着要离婚;有人担心年迈的父母承受不了,瞒着不说;有人套现信用卡来投资,如今度日如年……投资从来没有一本万利之说,即便是游戏规则进一步完善的股市,也一直重复着“股市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的风险教育;近年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断地提醒“卖者有责 买者自负”的真理;至于P2P,暂不说监管细则不明,仅看收益,什么可以支撑其动辄20%以上的年化收益持续下去?前不久热播剧《武媚娘传奇》主演范冰冰一条引发大量转发的话——“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或许可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