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西岭镇石山村脱贫致富 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
西岭镇石山村位于常宁、耒阳和桂阳三地交界处,属大义山脉喀斯特地貌,海拔较高,岩石广布,土地贫瘠。该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61人、298户,其中贫困户66户 、低保户11户。全村耕地面积仅433亩,荒山面积多达1500亩。
今年,石山村被确定为衡阳市委副书记邓群策的扶贫联系点。期间,他深入扶贫村问计村民群众,制定科学扶贫规划,并要求驻村帮扶工作队分出轻重缓急任务,因户因人实施精准扶贫。“既要扶贫,又要扶志扶智;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化瘀’;既要治穷,更要治愚治懒。要着眼长远治穷根,确保村民如期脱贫。”
(农户们在无渣生姜种植基地收割生姜)
基础设施落后成为致贫最大因素
采访当天,车刚一到石山村村口,村支书李伦玉就带领记者去村里最贫穷的村组了解情况。在行驶几公里的水泥山路后,路变得越来越窄,车子也颠簸起来,原本的水泥山路变成了砂石路。再往前行驶约五分钟左右,车子在一土砖房旁停下。李伦玉告诉记者,这种房屋被当地人称为“抖墙房”,夏天漏雨、冬天进风,安全系数非常低,而石山村最贫穷的干竹组和另外3个组里还有80%的村民居住在土砖房里。
与记者同行的衡阳市人社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滕文忠一边走一边介绍道,“山上面这几个组住的全是老人,年轻人为了赚钱都到外地打工,所以这里非常落后。”他认为,对于像石山村这个以务农为主的地区,外出务工虽是脱贫的一种办法,但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家庭劳动力占比正在降低。“一个村子没有年轻人,也就缺少了文化和技能。长久下去,产业发展没有‘新能量’,如何摆脱贫穷?”
“除了路之外,还有一个亟须解决的就是饮水问题。”李伦玉又带着记者来到了一口水井前。他告诉记者,一到旱期,这口井的出水量就特别少。早起的人用水瓢兴许还能瓢出一些水用,晚来的人可要辛苦了,必须得到三公里以外的小石缝里挑水。
原来,受地理及交通条件限制,西岭自来水厂无法对石山村进行供水。同时,由于该区域大部分为花岗岩地区,地下水取水困难。目前,该村明月、大皂和干竹3个组饮水条件十分艰难。
“石头山、石头湾,山上盼下雨,山下望天旱。山上下雨种药村,山下无水谷满仓。秋天饮水七里担,弧寡男儿多无伴。孙子上学奶奶看,种田要犁四次半。”这里滕文忠驻村走访调查后自创的一首打油诗,却是石山村的真实写照。
(干竹组刚修好的砂石路)
修路引水,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
“现在,我们脚下3.5公里环山简易公路全由砂石铺成,这是扶贫组进村以后8月初修建完工的。之前,村民们出行都是宽度不足一米的田埂路;9月中旬,长皂路岔路口至干竹组村尾的路基也将会完工。我相信,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工作队队长滕文忠告诉记者,自工作队进驻石山村以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走村串户,已经全面掌握了该村致贫的原因,并按照“真扶贫、扶真贫、准扶贫、扶精准”的原则研究制订了周密的帮扶规划。
同时,为彻底解决石山村饮水难问题,扶贫工作队特意找来水利部门的专家做了实地调查,并结合该村附近的水源水量、水质情况、输水条件、施工条件、工程投资以及村组意愿制订了三个饮水工程方案。
滕文忠表示,现在工作队已确定使用第二个方案,也就是从邻村新棕村安全饮水工程水源点取水,通过自流重力式供水解决2个组的用水,并修建提水泵站一座、蓄水池一座解决1个组的用水。“该水源点距供水区域4.5公里,其位置比石山村供水区域内的2个组要高,其水源属山体裂隙水,水量充足,水质较好,能够满足石山村3个小组、600余人的日常用水需要。该项工程,预计10月中旬可全部完工。”他介绍道。
(土鸭养殖基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石山村环境条件和地理位置适合种植无渣生姜和药材;同时,该村山林面积广阔,最适合养羊、养鸡。另外,该村还有一个天然的养鸭场(约50亩水面)。
而在工作队拟订的一系列补贴方案中,记者也发现,为调动农户大力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方案规定:凡是村民种植药材(枳壳、芍药、尾参)5亩以上统一规划连片的,每亩将补助扶助资金1500元;种植无渣生姜0.3—0.5亩每1分地补助扶助资金80元,1亩以上每亩补助扶助资金1000元;饲养土养猪5头以上,每头扶助资金500元,饲养猪50头以上的每头扶助资金200元;群养羊10只以上每只扶助资金300元,50只以上每只扶助资金200元;土养鸡50—100只每只扶助资金10元,饲养鸡100只以上每只扶助资金4元;土养鸭50—100只每只扶助资金6元,饲养鸭100只以上每只扶助资金3元;养鱼2亩水面以上按每亩水面扶助资金500元。
滕文忠告诉记者,扶贫工作组以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吃螃蟹”,引导贫困户以个体形式、集体股份制形式参与的方式,实现精准扶贫。
延续传统产业,建设初加工厂
无渣生姜是常宁市西岭镇的特产,栽培历史悠久,已有2100多年。此姜嚼之无渣,故名。其特点是:块外形肥大,姜瓣粗壮,肉质脆,姜质细嫩,姜味柔和,是制作菜肴的上等调味品,还可用于药,有通宣理肺,治脾散寒之功能,可治疗伤寒、头痛、呕吐、咳嗽等疾病。用其加工的五味蛇姜、白糖姜片、玫瑰姜丝等系列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1984年,常宁无渣生姜被列为湖南名优产品,并编入《中国名优土特产词典》;2008年,白沙镇无渣生姜协会成功申报了“常宁无渣生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对此,村支书李伦玉是备感自豪。他告诉记者,由于地势原因,种药材和无渣生姜成为了当地的习惯,也弥补了当地粮食生产和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的不足。
“石山村就在西岭境内,有这么好的基础,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户种植,形成规模,引进企业、加工增值,打造品牌、提升效益。”滕文忠表示,工作队也正是看中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确定该村的规划目标——突出地域特色,抓好特色产业发展,使石山村成为“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精准扶贫示范村。
村民李伦述在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开始种植无渣生姜,一谈“致富经”,他头头是道:“我以前从没有种过这种生姜,自从工作队到村子来之后,鼓励、支持我们通过产业带动劳动致富,我就投了4000多元到合作社。照目前的产量来看,预计1株可结无渣生姜3斤,1亩产量即可达8000—10000斤左右。这样算起来,到了年底我的投入就可以翻上一番。”
村支书李伦玉告诉记者,目前,村里的无渣生姜种植面积约50亩,还未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种植,以个体零销为主。经摸底后,已有21户贫困户愿意种植无渣生姜,这就意味着接下来无渣生姜的种植面积将再扩充100亩。
然而,令他担忧的是,大规模的种植缺乏的是技术和销路。“若有专家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那么无渣生姜的产量和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若能引进一家有经验的企业带领我们成立加工厂,那么我们的‘姜王’将闯出衡阳,奔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