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城市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 首届“城建大讲堂”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论坛举行
今后,长沙城市建设有了“最强大脑”助阵,将极大推动品质长沙建设,助力长沙城市高质量发展。5月10日,长沙市城市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成立,同时举办首届“城建大讲堂”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聂建国、陈湘生,联合国人居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等10名院士及专家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设立长沙市城市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旨在搭建城建行业技术交流平台,邀请院士专家为长沙城建事业发展献智献策,促进城建事业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将长沙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品质和湖南文化特色标识的现代化大都市。
宗旨 搭建城建交流平台,促进高质量发展
2018年召开的全国两院院士大会指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提出,“要发挥在湘和湘籍院士作用”。
“成立城建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发挥在湘和湘籍院士作用,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的生动体现。”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伟胜介绍,“城建大讲堂”是院士专家工作站重要活动载体,旨在搭建城建行业技术交流平台,促进城建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平台吸引院士、专家来此交流、授课,为长沙城建答疑解惑,为长沙城建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全面提升长沙城建工作者技术水平。
据介绍,长沙市城市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坚持以“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实效为根本”的基本原则,通过建立健全院士专家服务机制,加强与院士专家的紧密联系与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在城市建设领域的技术引领作用,为政府当好参谋,为城市建设品质提升把脉和诊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同时,长沙市城市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还将致力通过提升建设工程质量和品质;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建筑行业发展新动能,为长沙城市建设搭建创新平台。
方向 将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城建各环节
首届“城建大讲堂·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论坛”由市住建局主办,长沙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研究中心和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论坛特邀请聂建国、陈湘生、张振山等10名专家进行报告讲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城市人居环境局、市科协,各区县(市)、园区建设主管部门,各建设平台以及勘察、设计、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约500名代表参加。
副市长廖建华代表市政府为长沙市城市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聂建国院士作为首位院士入站,长沙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具体负责工作站的日常管理。
廖建华指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长沙城市建设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充分发挥好院士及专家的智库平台和城建大讲堂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吸收各位专家学者对长沙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宝贵建议,将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融入长沙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每个环节。
“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聂建国院士认为,进入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精明增长”和“城市品位”对长沙来说缺一不可;而创新又是城市建设之魂,院士工作站将为长沙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论坛上,专家们结合先进的建设理念、扎实的技术理论、丰富的工程经验、典型案例解析,从城市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地下空间统筹、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更新路径、完整街区空间打造、城市景感空间营造、桥梁设计建设维护等方面,就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独到见解和建议,对长沙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献策 聂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在城市建设中推广钢混组合结构
“创新是促进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不仅需要科技创新,而且需要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聂建国院士认为,建筑结构和桥梁结构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骨架,因此其结构性能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可以充分发挥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各自优势,扬长避短,为解决工程结构的设计施工难题和发展高性能结构体系提供新的选择。”聂建国分析了现有城市建设中工程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
长沙如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品质和运营效率?报告中,聂建国为长沙城市建设出谋划策。他指出,发展高性能工程结构是重要的解决对策,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已成为高性能工程结构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他通过大量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地下结构、结构改造与加固等领域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
陈湘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地铁集团总工程师、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
建设效能最大化城市轨道交通
陈湘生院士回顾和总结了地铁发展历史、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他认为,以往城市轨道交通模式自身难以持续,建设效能最大化城市轨道交通是主要途经。
如何实现轨道交通建设的可持续?陈湘生提出全域多规合一的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他说,要实现轨道交通、土地资源、城市空间和居民需求协同,一方面要规划基于车站或枢纽建设城市综合体,充分开发和高效利用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土地,从而获得更多生态环境优美的地面空间,将城市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协同,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快捷交通,以满足居民各类需求;通过合理规划设计与运维,高效利用城市土地立体空间,带动产业链发展,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
陈湘生全面解析了深圳地铁在规划、建设和运营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即结合地域特点、产业发展、城市空间需求、居民期盼和人文背景,建设具有文脉和人文关怀、与城市空间及环境协调的地铁。他建议长沙积极吸收港深轨道交通建设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促进长沙轨道交通发展。
张振山(联合国人居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中国项目主任):
以人为本推进城市更新
“可持续发展成功与否在乎于城市。”张振山说,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大拆大建、城市迅速扩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发展应由量到质从城市蔓延到城市更新转变,城市更新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主题。”张振山以西班牙毕尔巴鄂、法国巴黎等城市为例,指出应从因地制宜、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协调、街道网、混合用地、紧凑街区、慢行交通系统等多方面着手进行城市更新。
他指出,诸多城市更新的案例仅仅是从硬件角度的展示,而在实际操作中,城市建设、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本,为人民创造更好的幸福生活。
彭立(湖南省首批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省科协常委、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构建城市间的快速通勤交通设施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彭立对长株潭城市群突围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应加快推进 “三干两轨四连线”的建设,构建城市间的快速通勤交通设施;二是提前规划高速路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三是深入探索都市圈高速公路建设模式,为城市快速发展寻求新的筹资模式;四是加强高速路网与城市快速(捷)路网的“二网融合”,实现内外交通有序快速转换;五是借助智慧交通,搭建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等。
刘伟杰(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街道应明确给予行人最高优先权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城市中心复兴阶段,街道应明确给予行人最高优先权。”刘伟杰在报告中提出“完整街道”的概念。他介绍,完整街道即对道路资源、交通设施、交通组织、街道景观统筹规划,确保路权完整、空间完整以及设施完整。他指出,应转变设计理念,从关注车到关注人,从红线管控到空间管控,打造安全街道、活力街道、绿色街道以及智慧街道;在设计手法上,应将道路红线内外空间至建筑前区统筹设计,融合交通、市政、景观、公共空间、街道设施、沿街界面等多要素设计实现街道功能、空间、设施完整,打造“可漫步的街道、能阅读的建筑、有温度的城市”的愿景。
钟律(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园林和景观设计分会副会长):
文化场景是提升城市魅力的关键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钟律提出“地方创生”概念。她介绍,地方创生在于建构与培育人与所在环境的相互关系,广泛且专注地经营地方品质,打造地方城市的共享价值、社区能力、跨领域合作,这是韧性城市与活力社区的基础。针对当下热门的“景感生态学”,她认为,应从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入手,在设计中更加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以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钟律还提出了“文化力+设计力+运营力”的创新性设计管理方式,认为文化场景是提升城市魅力的关键,要用文化的力量迭代与激活城市可持续发展活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