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召开少数民族语地名审音定字工作初审会议
5月7至8日,湘西州地名普查办分别在花垣县吉卫镇、龙山县靛房镇召开苗语、土家语地名审音定字初审会议,对试点乡镇外包采集成果进行初步评审。
按照湘西州地名普查实施方案的时间节点,试点乡镇完成了外业采集,提交了外业采集成果。州地名普查办分别在试点乡镇召集通晓本民族语言的老人,研究地方民族史、行政区划史、民族语言、民族风俗、民族文化的相关人员,长期在这一地区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对有争议的少数民族语地名进行座谈,专家们对外包公司提交的外业采集成果逐条进行审核,从地名的来源、释义、少数民族语发音等方面着手,正本清源,较为准确地诠释土家语地名、苗语地名的来历、含义、演变及读音缘由。已收集的资料中,有些地名牵强附会的释义,通过初审,得到纠正。
专家指出少数民族语地名审音定字工作应遵循几个原则:1、对约定俗成的地名用字不要随意更改;2、少数民族语地名属性填写要规范,首先要明确是苗语地名或土家语地名,再从苗语或土家语解读地名含义,再追溯历史沿革,如古代叫什么、民国时间叫什么、现代叫什么;3、地名属性内容力求完整,自然寨、居民点等应具备地名的含义、来意、方位、姓氏、民风民俗以及产业结构等要素。4、记录少数民族语地名语音的汉字译写极为重要。由于汉字拙于表音, 同音字太多,一个少数民族语地名在不同的资料中往往有不同的译写汉字,从而导致同一地名经过汉字译写后读音差别很大。有些汉字译名中如使用含义不雅的字, 则会引起歧义,造成误解。有些汉字译名译音不准,与被译民族语地名语音相差甚远,无法从汉字字面得知其原义。有些汉字译名采用同音字或近音字译写,导致译名不够规范。有些译名的汉字组合起来后,用汉语意义去理解可能会产生新的含义,如这种新含义与原来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含义相差太远则不宜选用。因此,少数民族语地名译写的汉字审定,应尽量避免一名多字、多地同字、谐音转意、失音失真、听音生义、用字不雅、译音不准、译写失范等现象。
州地名普查办主任杨明仁对此次评审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将评审结果在当地公示,广泛征求当地居民意见,并要求花垣县、龙山县继续开展好试点工作,扎实完成我州少数民族语地名审音定字试点工作,力争摸索出一套流程,以点带面,从而推进全州地名普查工作。(张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