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对彭秀琍同志两篇调研报告给予充分肯定

23.01.2015  14:25

编者按:

              彭秀琍同志于2014年7月调入省社担任监事会主任。到任半年来,彭秀琍同志走完了省社直属23个单位、13个行业协会、14个市州供销合作社和部分县市区供销合作社,与省社机关各处室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召开了50多次座谈会,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培育农产品品牌以及建立农村诚信交易平台、增加农民收入、尽快建成小康进行了实地调研,撰写了《落实习总书记指示,建立湖南农村诚信交易平台》和《让现代农业插上“品牌的翅膀”》两篇调研报告,省领导郭开朗、徐明华、张硕辅分别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

              现将彭秀琍同志的两篇调研报告摘要刊发,请大家认真学习,结合实际搞好工作。

 

落实习总书记指示

建设湖南农村诚信交易平台

 

              2014年5-7月,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先后听取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工作汇报,并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供销社深化改革,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我通过调研,深深感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个广阔市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建立食品安全通道,迫切需要建立以电子商务为主的农村诚信交易平台。湖南需要整合资源,上下齐心,建立安全食品安全通道,供销合作社是长期从事为“三农”服务的重要经济组织,应当当仁不让,通过改革,担当构建农村诚信交易平台的历史重任。

              一、农村现代化发展急需构建诚信交易平台

              1、当前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三难一减”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二是贷款融资难。三是农产品流通难。四是国家部分惠农政策作用递减。

              2、保证食品安全需要统一的诚信交易平台。

              3、农村商品流通需要开拓创新。

              4、传统农业的升级和改造,需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

              二、目前湖南农村商品流通和社会服务处于软、散、弱状态

              1、重视不够,信心不足。有些地方党委、政府眼界不宽,对农民消费需求潜力不清,对农村商品流通发展趋势不明,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潜力没有足够认识,对发展农村诚信交易平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工作有畏难情绪,既无主动发展意识,更无有效工作手段。

              2、缺少规划,合力不足。当前农村生产经营和商品流通主体众多,成份复杂。虽然在搞活流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保证商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助农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没有统一规划,形成不了强大的合力,形成不了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3、组织推动力度有待加强。过去,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创造过辉煌,但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又遭遇了重大挫折,农村商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缺乏一个强有力主渠道,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巨大差距。面对“三农”发展实际,如何在农村商品流通中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弥补市场调节不足之处,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推动工作有待加强。

              三、供销合作社为主构筑我省农村诚信交易平台具有良好的基础

              第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工作,为供销合作社构筑农村诚信交易平台提供了政治保障。供销合作社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带动力量,完全有能力承担全省农村诚信交易平台建设重任。

              第二,湖南“网上供销社”初具规模,为构建农村诚信交易平台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几十年来供销社以服务“三农”为已任,在为“三农”服务上发挥了重要的主渠道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遍及城乡的经营服务网点,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担当服务“三农”的重任。

              四、几点建议

              为加快农村诚信交易平台建设,建议省委、省政府采取以下有力措施:

              1、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从政策上帮助供销社健全完善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络体系,实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引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发展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

              2、将“网上供销社”打造成为农村诚信交易平台。所有进入市场流通的农产品都必须经过诚信交易平台,由诚信交易平台进行严格的质量安全检测,所有安全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在流通环节都做到就地销毁,对生产不合格农产品的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责任追究或政府补偿;利用物连网技术等手段,建立先进、快捷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对“网上供销社”农村诚信交易平台,由人大建立健全的法制和规则,在政府指导下实行市场化运作,并接受政府和全社会监督。

              3、通过“网上供销社”农村诚信交易平台,发展规范的农村合作金融和农业保险,既要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又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4、列入财政预算。“网上供销社”农村诚信交易平台属公益性质,需要各级政府实行专项财政扶助政策并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投入一定财政资金支持“网上供销社” 农村诚信交易平台建设发展。

 

让现代农业插上“品牌的翅膀”

——关于湖南农业品牌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湖南资源丰富,物产丰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湖南农业一直难以走出农产品“增产不增收、有市无价、价贱难卖”的怪圈。带着这一问题,我通过实地调研与思考,分析认为,湖南省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当务之急应主动适应新常态,进一步增强湖湘品牌意识,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补齐“四化同步”农业短板。

              一、湖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五多五少”

              品种数量多,精品名牌少。从2013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每两年评定一次)目录来看,粮油类,湖南省入选的仅有金鲲大米等4个产品品牌,在全国159个品牌中仅占2.5%;蔬菜类,湖南省仅有龙山百合等2个产品品牌,在全国117个品牌仅占1.7%;果品类,湖南省仅有瑶山雪梨等8个产品品牌,在全国287个品牌中仅占2.7%;茶叶类,湖南省仅有保靖黄金茶等5个产品品牌,在全国107个品牌中仅占4.6%。

              生产加工企业多,龙头企业少。2014年1—10月,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230亿元,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80亿元,仅占38%,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不足。

              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如全省牲猪产量位世全国前列,但省内肉制品精深加工企业中,品牌做得较好的只有“唐人神”一家。

              品牌建设的多,发挥作用的少。注册的农产品品牌不少,仅大米品牌就有200多个,有的企业一个品牌注册多个品牌,品牌定位模糊,品牌意识和抱团整合意识差,缺乏市场运作和宣传推广,品牌发挥作用比较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品牌溢价。

              单打独斗多,强强联合少。如全省有茶叶加工企业2000多家,但都自成一体,相互竞争。

              二、湖南省品牌农业制约:“五有五缺”

              有市场,缺意识。如长沙市乡村休闲旅游需求旺盛,供不应求,但周边100多家休闲农庄中,由于缺乏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大部分陷入亏损和关门状态,而市场意识较好的绿世界艺术农庄、平江一号农庄和伟大生态农庄反而业绩飘红,平均每天300多人接待量,每年获利600多万元。

              有项目,缺资金。由于“硬投入”较大,普遍无力顾及企业自认为“重要而不紧迫的事”——品牌建设。由于投入跟不上发展需要,很多优势项目只好打“退堂鼓”,造成较大浪费。   

              有产品,缺技术。湖湘农产品品种十分丰富,但由于缺技术,一些农产品品牌没有挖掘差异化亮点,没有体现湖湘地方特色,难以形成标识性地域特色;一些品牌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特色不鲜明;一些企业不能很好掌握技术操作要领,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规模不大,技术设备落后,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生产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原料性产品,产品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有产业,缺整合。品牌农业需以市场为导向,有机整合生产、科研、流通、服务等各环节及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而且目前在许多地方,土地资源、技术服务、资本运作、现代物流等各环节还缺少有效整合,虽有许多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但这种示范带动作用与现代品牌农业的要求还有差距。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从品牌建设来看,不利于品牌开发,不容易形成品牌合力,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有品牌,缺运营。湖南省本土不少农业企业往往缺乏品牌战略眼光,认为创牌费时费力,投入较大,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品牌创建积极性还不够高,因而在品牌运营建设方面投入和重视远远不够。

              三、湖南省品牌农业发展路径:“五策并举”

              立足质量,创品牌。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也是农业品牌发展的基础。要坚持量质齐升、以质塑牌,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实施”的原则,加大农业标准的示范、推广和培训力度,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标准生产、加工和销售。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提高农业标准实施水平,制订修订完善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加快建立科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组织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报认证和技术服务。切实加大对农业“三品”品牌的管理力度,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业“三品”,切实保护湖湘农业精品名牌不受侵害。

              依靠科技,塑品牌。科技含量是品牌实力的集中体现。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引导具有一定基础实力、拥有知名品牌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产品的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学研联合,通过引进新品种、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增强农产品品牌的生机和活力。传统品牌要依靠科技提升品牌溢价和附加值,新兴品牌要充分利用科技等优势,借助现代营销等手段,增强市场竞争力。

              注重整合,强品牌。根据区域定位、历史文化及品牌现状,选择具有较好品牌基础、较强产业实力的产品进行整合,提升品牌实力。要突出湖湘特色,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实现差异竞争、品牌发展。进一步保护、挖掘和提高传统品牌。引导生产主体联合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扩大品牌农产品规模,提升市场美誉度。加快形成环洞庭湖绿色、特色、品牌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产业带。引导同行业企业通过兼并、合作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引进外援,集聚资金、人才、技术,提升湖湘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

              加大扶持,促品牌。加强组织领导,从省级层面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各行各业1—2个现有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湖湘特色品牌。扶持发展一批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对农业品牌创建出实绩的实体,在争取资金、提供技术、宣传推介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积极组织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农业合作洽谈会、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展示展销活动,到境外开展营销推介,提高湖湘品牌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致力推介,唱品牌。湖南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种养方式和人文历史,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众多湖湘特色农产品。这些特色农业资源不仅是大自然的造化,更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正在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要挖掘湖湘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提升文创附加值。推进农产品诚信交易平台和“网上供销社”建设,加快农产品“触电”、“触网”步伐。加大农产品精品品牌的宣传力度,发挥湖南广电传媒资源优势,加快建立“三农”电视广播栏目,专题展示宣传湖湘农产品品牌和农业形象。

              (调研报告全文见省社网站”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