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罗家冲遗址表明湖南与江西在新石器时代可能存在交流
2014年湖南考古亮点纷呈 宁乡罗家冲遗址的发现表明,湖南与江西在新石器时代可能存在交流
宁乡罗家冲遗址发现很多柱洞遗迹,考古人员推测这里可能存在大型回廊式建筑。均为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长沙晚报记者 尹玮
2014湖南考古汇报会于昨日在长沙举行。商周考古成果丰硕、楚汉考古百花争艳,津市澧水河段水下考古调查标志着湖南河湖内水地区水下考古工作实现零的突破。在长沙,除了备受关注的市青少年宫又发现古城墙外,还有宁乡罗家冲遗址、西汉长沙王陵考古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梳理过去一年湖南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文物保护等各领域的工作,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用一句话概括:“2014年是湖南考古丰收的一年。”
考古亮点1
宁乡罗家冲遗址
宁乡罗家冲遗址位于宁乡县青山桥镇桥北村,发掘面积500平方米。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该遗址的时代大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晚商时期。在该遗址,疑似发现了回廊式的建筑遗存。
水塘清淤,塘底别有“洞”天
据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栋洋介绍,对该遗址的调查勘探始自2013年10月,是沩水流域史前与商周时期文化遗址考古调查课题的一部分。考古人员沿着沩水一级支流楚江所流经的青山桥镇、流沙河镇区域进行拉网式勘察,根据两岸的地形地貌发现了数个遗址点。除罗家冲外,还有石家湾、月形山、景德观、上流寺等。但除罗家冲遗址分布区域较大外,其余遗址不仅现存面积较小,而且保存状况不佳。
在调查工作正在进行时,恰逢青山桥镇、桥北村对罗家冲遗址范围内的大园塘、小园塘、草塘三处水塘开展冬季清淤水利工程。在清出的塘泥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遗物标本。同时干涸、清淤后的大园塘塘底竟显露出大量的柱洞遗迹,初步确认有120处。柱洞直径大致分为14至25厘米、30至50厘米、65至80厘米三种规格,现存深度则在5至50厘米之间。
可能存在回廊建筑、石器加工场
如此多的柱洞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考古人员发现,这些柱洞并不是杂乱地散布于遗址内,它们中的大部分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例如北侧、东侧已发现的两排柱洞,间距保持在1.7米,疑似回廊结构。南侧还在继续发掘,目前仅发现一排柱洞,南侧、北侧柱洞相距12米,形成房屋内空。根据目前发现柱洞的大小、形制结构及其分布规律,考古人员确认这里应当存在一处高规格的大型建筑基址,并初步推测是大型回廊式建筑。
自2014年9月起,考古人员正式对罗家冲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并清理灰坑39个、烧土堆积1处、沟1条、柱洞31个、水井2口,另有包含大量红烧土堆积的房屋建筑遗迹1处。在出土遗物中,以石器最多,此外还有陶器、玉器、青铜器。除数量众多的石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头原料、形制不一的砺石等也被发现。考古人员据此推测,该遗址存在石器加工场的可能。
似与江西有交流,归类尚不明
由于出土的部分陶器标本中有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素,考古人员认为遗址的主体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晚商时期。罗家冲遗址具有较为浓厚的土著文化特征,同时与邻近的江西鄱赣地区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交流和互动。例如采集到的马鞍形穿孔石刀,在湘江流域只见于浏阳樟树塘遗址,但在江西同时期遗址中较为普遍。
罗家冲遗址的发掘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更多的谜团还有待解开。例如考古人员暂时还无法推断遗址的确切年代上限,其年代下限也只能初步推测为商末。另一方面,虽然有同时期周边文化的因素,但考古人员目前还不能确认该遗址究竟该归入哪支已知的考古学文化之中。曹栋洋透露,由于湘江流域史前至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尚未建立起来,因此该遗址的发掘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考古亮点2
西汉长沙王陵
在谷山地区的桃花岭汉墓东侧,一段长沙王陵的陵园墙被发现。考古人员表示,这为研究汉代诸侯王的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河西的长沙王陵遗迹点有26处
汉代长沙国是汉朝开国七大诸侯国之一,以长沙为国都,始建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37年被废除,分为吴氏长沙国、刘氏长沙国两个时期,共13代14王。
以西汉长沙王吴芮家族墓群闻名的王陵公园即位于岳麓区银盆岭街道。不过,西汉长沙王陵遗迹点的分布并不止集中在这一处。目前西汉长沙王陵遗迹点共计26处,其中已发掘5处,2008年“12·29”盗墓大案中被盗掘后经调查基本确认的11处,另有10处通过考古调查被发现。记者在地图上看到,它们从南至北分布于湘江西岸的市区,尤其以岳麓、望城两区交界处的谷山地区最多。
大遗址保护功课多,慎重发掘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晓华介绍,长沙王陵考古是按照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整体要求,逐年编制、上报年度考古工作方案。据悉,目前的工作主要以考古调查、勘探为主,对于考古发掘则相当慎重,主要任务是逐步搞清陵区范围、陵园范围与布局、各陵园内部建筑结构、陵墓结构等,收集基础资料,为陵区内文物整体保护奠定基础。
不过,长沙王陵墓群所处的大河西近年来发展迅速,位于桃花岭汉墓西北方向不远处的风篷岭汉墓即是2005年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被发现、随后进行发掘的。通过10年卫星图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此外,盗墓活动也威胁着长沙王陵墓群的保护。
陵园墙一角成考古关键线索
考古人员从2014年9月起对桃花岭汉墓东150米处的丘陵南坡山麓进行了发掘。该区域分布有9座墓葬、1处陵园墙遗址。陵园墙由西南—东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两段夯土墙组成并相交于东南部,形成一个直角拐角,总长约69米。夯土墙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大部分墙体仅存墙基,局部残存墙身。现场还有一件残瓦当,其上有“□□未央”的铭文,前两字待考证。考古人员还在紧靠陵园墙的位置发现了2处遗迹,初步推断为汉代墓葬。但现有西汉诸侯王陵园资料表明墓葬和陵园墙之间应有一段距离。
目前围绕这段陵园墙尚有诸多疑问。夯土墙性质是陵园墙、陵寝(庙)园墙还是陪葬墓园墙?2处遗迹的性质、年代及与陵园墙的关系?赵晓华表示,这些都是解决桃花岭汉墓陵园布局及其结构问题的关键,需要进一步考古发掘才能明确。
相关阅读
湖南水下考古实现零的突破
在商周考古领域,芷江四方园遗址揭示出早在商代,武陵山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就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文化。
在楚汉考古领域,平江安定、茶陵晓塘、中方荆坪三处古城、古墓葬的发掘中,都发现了楚国与境内的少数民族融合的实物证据,为研究楚人对南方的开发、古代湖南与周边地区的交通、楚国南部疆域的具体范围提供了重要材料。
湘江流域陶瓷的产生与发展,是湖南汉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见证。湖南与广西一起开展了湘江流域上游古瓷窑址的调查,基本厘清了湘江上游窑址的类型、窑业技术的概貌。在湘江下游,则发现了以湘阴洋沙湖为中心的集成连片汉晋青瓷窑场。
津市澧水河段的水下考古调查是湖南第一次结合声呐扫描和人工潜水的科学作业,获取了河道较为精确的声呐图和数据资料,发现了淹没于水下的2处古码头、防洪堤和沉船一艘。这标志着湖南河湖内水地区水下考古工作实现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