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娄山鼓纯手工制作工艺后继乏人 制鼓人想免费授徒

23.11.2015  08:46

  丁泽强说制鼓是个细致活,材料有讲究,制作工艺更需精益求精。长沙晚报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魏枫 摄影报道

  星辰在线11月23日讯 长沙晚报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魏枫

  鼓对不少人来说并不陌生,在宁乡众多民俗活动中,锣鼓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宁乡县坝塘镇,有一种纯手工制作的鼓叫“娄山鼓”,因发源于坝塘镇娄山村而得名。日月轮回,世事更替,娄山鼓的制造者坚守了几十年,如今这一老手艺却面临失传的危机。昨日,记者来到宁乡坝塘镇娄山村,采访了娄山鼓的传人—— 丁泽强。

  坚守:30多年做出10万多面娄山鼓

  丁泽强的家住在宁乡乌江边。丁泽强的父亲曾在一个鼓铺里当学徒学做鼓,后来回到坝塘镇开始自己做鼓。“改革开放后,父亲开起了做鼓的家庭作坊。”丁泽强回忆,他16岁跟着父亲学做鼓,这一做就是30多年,做出了大大小小的鼓10万多面,娄山鼓也享誉一方,成为宁乡的“老字号”。

  “做鼓看似简单地敲敲打打,其实做起来挺难的!”丁泽强说,制鼓是个细致活,材料有讲究,制作工艺更需精益求精。娄山鼓鼓身用料多是几十年或上百年树龄的樟树、松树、杂木树,从山上砍伐回来要自然风干一年才能使用;鼓面多选用水牛皮,因为水牛皮韧性好。

  “在制鼓的流程中,制皮是最为关键、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丁泽强说,到养牛场选购牛皮后拉回家,要将200多斤的牛皮放在特制的溶液中浸泡,春季要浸泡三四天,冬季则要浸泡五六天,直至牛皮变软、有韧性。最后,把牛皮上的赘肉、牛毛刮干净。“这一环节讲究的是手上功夫,用力过猛可能刺穿牛皮,用力不足则赘肉刮不净,影响鼓的音质。”

  求精:专门请唱皮影戏的老师傅试鼓

  为了将娄山鼓做得更精致更有音韵,丁泽强专门请来当地唱皮影戏的老师傅喻光明试鼓。昨日,喻师傅举着棒槌,在鼓面上舞动起来,时而“蜻蜓点水”,时而“两棒出击”,时而轻轻一触,时而“猛虎洗脸”,鼓声或阳刚、或优美、或威风凛凛、或灵动轻盈,给人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审美享受。喻师傅说:“娄山鼓音韵好,音色好,工艺好,选料好,弹力好!”他连说了五个“好”。

  丁泽强告诉记者,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种群体精神风貌。人们把内心的情绪、思想、信念、追求、向往,通过“鼓” 这一载体尽情地表露出来,达到一种激动人心、让人如醉如痴的境界。“鼓文化上至祭祀,下到农耕,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广泛而深远。”丁泽强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鼓作为一种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不断融合,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展现出不同形式的美感。

  忧虑:风光娄山鼓难寻后继之人

  如今,丁泽强对娄山鼓的传承与发展颇感忧虑。“我有两个女儿,原先想将娄山鼓的制作手艺传给她们,但她们对这门手艺不感兴趣。”丁泽强的外甥徐运明学做娄山鼓有五六年了,现在不做了。

  丁泽强说,手工制鼓技艺比较难掌握,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磨炼,而现在农村增收门路多,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这些因素限制了娄山鼓制作手艺的传承和发展。

  “我希望对此感兴趣的年轻人都来学习这门手艺,将娄山鼓这门纯手工技艺传承下去。”丁泽强说,若有年轻人对娄山鼓的制作感兴趣,他愿意免费传授这门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