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存贷比正式取消 银行业20年“紧箍咒”解除

25.06.2015  14:17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借鉴国际经验,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这宣告“存贷比”作为银行信贷投放额度监管工具的20年历史即将终结。

  业内分析认为,这将直接增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释放一定的信贷空间,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再也不用“冲时点”了

  “终于要松一口气啦,估计以后不用逢季末、年末就着急忙慌,到处求同学求亲友拉存款了。”看到取消存贷比强制限制的消息,某股份制银行员工李君(化名)如释重负。

  “张总,帮忙冲个数呗,对公对私存款都要,朋友一场,帮个忙呀。”“表弟啊,你不是有个好哥们儿办企业的吗,让他往我们这儿存点钱吧,下月1号上午马上转走都行。”过去,由于悬在头上的存贷比考核任务,每到季末、年中和年末,李君都会打上几十个这样的电话,这被业内称为“冲时点”。

  去年9月,银监会出台政策,规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然而,由于存贷比考核仍未取消,银行的隐性“紧箍咒”依旧没有解除。

  “如果存款基数不够大,银行贷款额度也会相应减少,所以临近季末、年末,一些银行不得不高息揽储或者摊派揽储任务。”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

  “眼下存贷比的存在,已经成了利率市场化的阻碍。”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存贷比是银行业面临的重大行政性约束。” 国金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也提出。在多位业内专家看来,废除存贷比强制限制恰逢其时,银行员工和银行所背负的存贷比压力,是时候放下了。

   预计可释放万亿级信贷资金

  存贷比,也称“贷存比”,是指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最早在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股份制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点时提出,其原意是为抑制信贷盲目扩张和保持银行的流动性水平。1995年,该指标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四大指标之一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此后,存贷比不得超过75%便被作为监管指标,由银监会负责执行,一直至今。

  多位经济学家分析认为,在经济下行之际,保留存贷比的必要性下降,部分金融机构存贷比放开,可以通过宽信贷助力稳增长、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就提出,一方面,存贷比监管对金融机构规模合理的信贷投放构成极大的挑战,不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存贷比考核制造了非标等影子银行业务,放大了金融风险,导致资金利率季末冲高。

  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分析称,如果存贷比不再作为监管考核指标,那么预计至少可以释放数万亿元信贷资金。

  不过,由于存贷比指标计算复杂,每家商业银行的情况不同,因此,很难具体预估到底能释放多少资金。

   小微企业和消费者将受惠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5.67%,远低于此前银监会规定的存贷比“红线”75%。但事实上,有不少城商行以及部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75%这一监管水平。

  “根据我们的统计,上市银行中有10家银行的存贷比超过70%,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北京银行的存贷比更是短期突破75%。”融360金融搜索平台创始人叶大清说。

  在他看来,取消存贷比限制,对于吸储能力相对大型银行要弱的中小银行会是更明显的利好。由于这些中小银行的贷款业务中,涉及小微信贷、消费信贷的比率高于大银行,相对应,小微企业贷款、消费贷款额度也将随着存贷比限制取消得到一定释放,小微企业和消费者将受惠。

  取消存贷比限制,贷款是否会无序增加、涌入那些并不缺钱的领域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取消存贷比,并不意味着银行的流动性不受约束。而是存贷比将不作为硬性的法定监管指标,而有望下降为较为亲和的监测指标。“硬性指标没有了,但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流动性监控,为银行量身定制自己的考核体系。”郭田勇说。(记者 孙奇茹)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