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爱谱写特殊的音符

03.03.2016  10:01


↑昨日,在特儿立听力语言训练中心,谢淑梅正在对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们进行训练。她介绍,训练中心是免费的,这里百分之八十的孩子享有国家扶持计划,剩下的一部分孩子通过慈善机构进行帮扶。曾诗怡 摄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3月3日讯(记者 周佳艺)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当你我聆听着这个世界各种美妙的声音时,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的世界寂静无声。2012年,24岁的邵阳姑娘谢淑梅来到长沙县,开办特儿立听力语言训练中心。作为一名听障儿童康复教师,经她手康复的孩子已有上百个。谢淑梅说,同一批接受训练的孩子如果有30多人,其中只有8至9人能较好康复。事实上,这已是较高的成功率了。

   听障康复最佳时间是0至14岁

  “听障儿童及早进行干预治疗,能恢复到百分之八九十,最适宜的时间是0至14岁。”谢淑梅的学生多来自长望浏宁地区,以农村孩子居多,孩子们年纪都很小,如果忽视他们耳朵上的助听器和紧贴在后脑勺的人工耳蜗外机,训练中心更像个普通的幼儿园。

  “有的孩子是单纯听觉障碍,有的是综合障碍,后一种情况难恢复。”听障康复是一条漫长的路,一个助听器的费用是两万到五万元,人工耳蜗的费用则达到二三十万元,而经过康复训练的孩子步入正常世界之后,依然要不断复查、不断进行辅听设备调试。

  “在农村地区,听障儿童并不少见,这与缺乏科学的备孕意识有关。造成听障的原因可能是遗传,也可能是分娩时缺氧,有的则是父母双方不当的备孕所导致。”谢淑梅说,一些农村父母在康复训练上表现出一种消极态度,有的家庭甚至不知道听障可以康复。

   家长的爱与陪伴是康复关键

  “现在的康复更着重教师、家庭、孩子三者的配合。”谢淑梅介绍,康复训练要求“一对一”陪读,这样最有利于孩子的恢复。在她的训练中心,就有一位特殊的教师“王妈妈”。“王妈妈”的两个孩子都患有听力障碍,“王妈妈”一直陪伴左右。她自学康复知识,还成了中心一名辅助训练的老师。

  “家长要从被动变主动,给孩子营造语音环境。”谢淑梅到过北京等地的康复中心进行学习,发现每个机构间的经营与教学模式大都相似,但最能起作用的往往是家长的配合度,“听障儿童需要更多来自家庭的爱与陪伴”。

   运营“紧巴巴”,她却乐此不疲

  像特儿立听力语言训练中心这样的民间康复机构,整个长沙地区共有7家左右,“必须要依靠政策扶持才能存活”。去年,谢淑梅还曾经历过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的艰难时期。“先是找家人凑钱,再不行就和老师们打商量,大家共渡难关。我不想放弃。”

  “国家的扶持力度很大,包括对听障家庭每个月的生活补助。”训练中心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享有国家扶持计划,剩下的一部分孩子,则通过慈善机构进行帮扶。“我这费用全免。”谢淑梅说,自己从没想过要因此盈利,“我为自己的职业骄傲,尽管有许多人有误解,甚至认为我们是骗子。但只要每年有一个又一个的孩子从这里成功走向普通学校,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谈到训练中心未来的出路,谢淑梅感慨地说:“现在来训练中心的孩子越来越少,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现在有了医学观念,会及早进行婚检、孕检,从而避免缺陷儿的产生。我愿意今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康复机构,因为我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健康的。”

[编辑:王嫔]